新课标语文6月冲刺试卷

发布 2023-09-18 09:39:16 阅读 3214

2013~2014学年度高三冲刺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就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

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

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

“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

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

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

”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

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以宁辑辑:和睦。

b.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揭发。

c.炳文自经死经:上吊。

d.枉道省母枉: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分)

母丧,去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bcd.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为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獠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5分)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①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②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③不归归便得,五湖④烟景有谁争?

注: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

②“动”字,动辄、动不动就③“自是”是“是自”之意。④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8.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5分)

9.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作者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后两联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诗经·氓》)

2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3)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

5)可堪回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新课标语文高考试卷

新大纲高考语文试题布局。说明 题目一共有3个都为选择题共9分 主要考理解 分析与概括题目。备考要领 第二题 古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19分 断句3分 解释词语选择3分 重点句子或者词语的理解3分 内容的概括或者分析3分 前四个考三个每个3分 翻译10分 两个句子 18 25字 备考要点 2 诗词赏...

新课标语文卷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陈玉明。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 墨 道 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 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法家虽在 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 朝廷的庙堂政治 与法...

新课标语文答题纸

太原市2011 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段测评。语文答题纸。第 卷 阅读题共70分 选择题 每小题3分 二 一 文言文阅读。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5分 2 光武得奏,以视霸,曰 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