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法

发布 2023-09-12 16:35:58 阅读 2813

《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23年5月1日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形式上虽然是商业保险,但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被保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在机动车没有责任的情况下,根据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质属性、归责基础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从有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三者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保险公司仍应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李×驾驶的货车于2023年12月20日在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保险公司投保保险金额为5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该保险在2023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投保,属于第三者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应在责任限额内,对投保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损失作出赔偿,不以被保险车辆是否承担责任为前提,故保险公司应在责任限额内对八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上述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争议焦点有二。第。

一、肇事的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是否属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第二,肇事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损害,机动车无责任,保险公司是否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形式上虽然是商业保险,但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自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施行以来,***有关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之前,,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争论不休,而这一问题对于解决相关交通肇事案件中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理由如下: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于2023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故在该法施行后购买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毫无疑问地已经带有强制性的特征,与一般的商业性责任险的自愿性具有显著的区别。事实上,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前,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

202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给***关于加快我国保险事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实行第三者责任保险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1984]151号文件批准了该报告,并要求各地遵照执行。之后,全国有近24个省市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形式对第三者责任保险实行了强制,并作为机动车上牌、审验的条件,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而广东省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实行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2023年,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交通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便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试行办法》,规定本省所有的机动车辆均须办理第三者责任保险。此外,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作为我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发布的《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4]39号)也作出规定,“5月1日起,各财产保险公司暂时按照各地现行做法,采用公司现有三者险条款来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强制三者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待《条例》正式出台后,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统一在全国实施。”2023年5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已经因保险公司风险增加而对机动车辆保险费率作了调整,其中必须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上调了10%。

说明中国保监会也顺应法律的变化,实际上也认可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保险公司当中的实行。2023年3月1日通过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理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上述《条例》所指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应当理解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上述规定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行的机动车强制投保、保险公司强制承保的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上述《条例》第45条规定: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投保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满,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但上述规定解决的是如何将商业性第三者责任险向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衔接过渡的问题,并没有否认在《道理交通安全法》施行后所购买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所具有的强制性。综上,不能以被保险的机动车购买第三者责任险时***有关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出台,就否认该保险的强制性。本案的肇事大货车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向上诉人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二)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后,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机动车没有责任,保险公司仍应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理由如下:

1、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保险人赔付并不以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为前提。从本质上说,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与商业性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强制性,即国家通过颁布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制机动车必须参加该保险,保险公司必须承保该保险,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损失时,保险公司必须在责任限额内对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

而商业性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是有权拒绝承保的,受损害的第三者也只能向责任人索赔,保险公司只能依据合同对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是无过错性,即无论被保险的机动车在法律上对第三者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都必须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商业性的责任险中,保险公司承担责任是基于机动车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赔付的标准是双方在缔结保险合同时所作的约定。

第三是社会性,保险根据经营目的的不同,分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故在商业性第三者责任险中保险公司就通过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与责任限额来尽量降低经营风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实际上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即国家实行该种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集合社会的力量填补交通事故中第三者的损失,总体要求是保本微利即可,往往表现为统一的保险费率与责任限额,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从以上分析可知,,也违背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意。

2、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归则基础是法律的规定,并不以侵权法领域的归则原则作为基础。有的观点认为,道路交通事故属于民事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就是第三者责任强制险的归责基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是以当事人过错的大小作为确定责任大小的依据,故保险人就应在被保险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但笔者认为,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形下,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在于法律的强制规定,并非其本身的侵权行为,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与被保险人的责任大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以侵权法领域内的无过失责任原则或者过错责任原则等来界定保险公司的责任并不合适。机动车一旦投保另外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责任限额内,事故双方谁有过错都在所不论,而统一由保险公司来承担损失的弥补。只有在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可以免责。

本案是两辆机动车发生碰撞而导致第三者的人身**,作为被保险人的肇事大货车虽然在事故中不承担责任,但最终判决上诉人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并非基于侵权行为法当中归则原则的考虑。***《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1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条规定实质上贯彻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精神,确立了保险公司无责赔付的原则。

3、《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与《保险法》中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并不矛盾。有的观点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如果理解为保险公司无责赔付的话,会与现行的《保险法》当中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相互冲突。正如前文所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与商业性责任保险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保险制度,应受到不同的法律调整,这一点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的规定也可看出来。

本案确定上诉人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时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与《保险法》的规定并不冲突。首先,《保险法》第2条明确规定该法所称的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行为,即该法第50条所规范的责任保险实际上属于商业保险。。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的是一种责任强制保险,并不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对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定义也可看出两者的不同。上述《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故并不存《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保险法》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相互冲突的问题。其次,我国《保险法》第50条明确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从该条规定也可看出,保险人向第三者作出赔偿既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也可以基于合同的约定。

本案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判决保险人赔偿承担赔偿责任,与《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并不矛盾。

4、从社会效果看,判决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有利于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以及降低机动车一方的风险,有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三者利益的平衡。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强制投保将社会分散资金集聚起来,逐步形成具有保障实力的经济补偿功能系统,以达到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保护车辆所有人、驾驶人的正常生产经营以及有利于交通事故得到迅速、妥善解决的目的。在被保险人无过错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承担无责陪付的责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着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毕竟只是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转变经营的模式,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及责任限额或者由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手段,来实现“不盈不亏”的目标。

上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就是通过采取分项责任限额、保险费率与交通违章挂钩的费率浮动机制等方法来达到保险公司总体上“不盈不亏”的目标。发生在上述《条例》施行前的交通肇事案件,判决保险公司以商业经营的模式承担社会保险的责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这是保险公司所应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也符合我国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初衷以及世界各国立法的潮流。另外,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各方面都强调了保护弱势群体、保护行人权益的原则,确立了机动车一方“无过错责任”的赔偿原则来最大程度地救助受害人。

机动车一方只有通过保险制度将责任分散,由所有参与保险的人共同承担来降低风险。在有的交通事故中,由于证据灭失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无法查清事故的真正责任人,如果保险公司赔付必须以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作为前提,受害人所有的损失则全部由机动车一方来承担,显然有失公平。如果在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情形下,判决保险公司不赔付,则使本身带有高危性质的机动车一方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无过错的机动车一方仍须要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机动车一方虽然购买了保险,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然极大地增加了机动车一方的风险,不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与受害人三者利益的平衡。

道路交通安全法

颁布单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文字号 主席令第47号 颁布时间 2011 4 22 施行时间 2011 5 1 酒后驾驶扣六个月证 处罚涨4倍。醉酒驾驶一律吊销驾照。构成犯罪终生不得取证。第二十二条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 文明驾驶。饮酒 服用...

道路交通安全法

修订 道路交通安全法 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新闻中心 中国网 时间 2012 03 11 责任编辑 江思源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道路交通安全法 从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然而在执行中发现,一方面,公安交警的处罚量很大 被处罚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1.申请机动车登记,应当提交以下证明 凭证 一 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 机动车来历证明 三 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 四 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五 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 凭证。2.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