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发布 2023-12-28 20:35:08 阅读 4970

本试题紧扣高考语文试题形式,试题设计科学,符合高考备考方向和要求。其中许多题目紧扣新教材新大纲,形式新颖,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和鉴赏能力,是一份成功的高考备考模拟试题。全卷平均分95分,合格率69%,最高分132分,130分以上1人,120-129分19人,110-119分149人,100-109分339人,90-99分314人,90分以下365人。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语言知识(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学生平均得分6.09分,得分率0.51,成绩不理想)

第1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要求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为a。平均得分1.

26分,得分率0.42。其中选a768人,选b340人,选c365人,选d361人。

第2题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答案为d。平均得分1.

26分,得分率0.42。其中选a165人,选b553人,选c768人,选d348人。

第3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求选出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平均得分2.

33,得分率0.78。其中选a107人,选b1425人,选c284人,选d17人。

第4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答案为a。平均得分1.

24,得分率0.41。其中选a759人,选b164人,选c60人,选d851人。

2、语言表达题,共15分,平均得分6.6分,得分较低)

19题重点考查学生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能力和分析概括、推断能力。此题总分6分,平均分分,命题意图较好,有导向性。主要问题有:

(1)将图表所有信息都用文字叙述出来,主次不分;(2)未依托表中数据,无中生有,如回答“加大宣传力度”等;(3)表达欠准确,如“近五成的受访者”被表达为“大多数受访者”。

20题考点为压缩、得体,同时也隐含了连贯。原题有一段关于聂海胜的个资料,内容比较详细具体。试题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

主持人说话的环境比较特殊,以下几点必须考虑到:第。

一、称谓要得体。第。

二、开场白的内容无疑应紧扣“圆航天梦”展开。第。

三、符合开场白的体例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

一、不考虑语境,把题目简单地当作压缩来处理,因此未见得体,也不连贯。第。

二、将语境设计成一场喧闹的娱乐晚会,简单模仿联欢晚会主持人的作派,有的说话较随意,有的说话很煸情,庄重不够,随意有余。第。

三、称谓不得体,有的直呼聂海胜名字,有的称台下听众为“广大学生”。第。

四、语言不恰当,有的同学强调聂海胜是“湖北汉子”,有的特地指出“他是我们汉族人”

21题仿写题是近年高考热点题,要求考生填入空格的句子做到句式对应,内容连贯。两处空格分别与后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分析语段句子的结构关系,仿照空格后面的句子,做到形式对应,内容连贯。存在问题:

第。一、审题不够准确,用错了句式。有不少同学按照开头第一句的句式来仿写,当然不合要求。第。

二、不重视句群中分号的提示作用。第。

三、仿写的第一个分句未能从挫折、坎坷、曲折、磨难、不幸等角度来写,造成仿写句旨趣与原文不协调。

二、古诗文阅读(共7题33分)

1、客观题(8-11题,总分12分,平均分8.3分,得分率0.68)

此三题考查了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对文意的概括和理解。失分之处在于对原文吃不透,读不懂,对重要的实词、虚词积累不够。如第8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考生并不清楚“攻杀郡首,兴坐免”之意,所以对“坐”字的理解判断失误。

2、主观题(12-14题)

12题文言文翻译题,总分8分,平均分5.2分。此题出得较好,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又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的掌握,并且内容紧扣高中课本,紧扣教学大纲,令学生有熟悉感,学生做起来有据可依。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学生基础薄弱,对课本不熟悉,文言实词积累少,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不熟悉。如在第(1)小题中,学生对“此……也”这个句式不理解,有很多学生未翻译出来,对“苦”字的活用也没有翻译出来。第(2)小题中,“庸……乎”这个句式本来在高中课文<<师说>>**现过,表反问语气,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翻译不出来。

13题诗词鉴赏(含文学常识),总分8分,平均分5.1分。第(1)小题考查文学常识,试题问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哪个朝代谁的《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大多数学生能指出是宋朝的李清照,但有不少学生答李清照是清朝、汉朝、唐朝的,说明一些学生知识面很狭窄。

第(2)小题考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些学生读不懂诗歌,理解不了诗歌,只能胡乱作答。第(3)小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问“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你对此作具体分析”。答题的要点是此曲怎样层层深入地表达情感的,但一些学生只是对此曲进行简单的鉴赏,所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14题考查名言名句的默写,共七小题,要求任选五小题完成,总分5分,平均分分,得分率为。七题小题的选答率除第七小题之外,其他六题较均衡。失分原因主要有:

(一)背诵不出,有54%的同学未能选答5句,只能选做2—4句;(二)背诵错误,如把“两情若是久长时”写成“两情若是长久时” ,把“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上句误写为“庄生晓梦迷蝴蝶”等;(三)写错别字,最普遍的是把“沧”写成“苍”,把“攻”写成“功”,把“迩”写成“尔” 等。这些情况反映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的掌握是欠缺的。

三、现代文阅读(共8题,30分)

1、社科文阅读(客观题,5-7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对文意的推断理解能力,共9分,平均分6.8分。这三道题的得分率分别是.

8,得分较理想。第6小题的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看清题干的要求而答错。

2、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15-18题。总分21分,平均分13.6分)。

第1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从评卷情况看,学生大多能答出“从农村来到城市”这个方面,而忽略了另外一方面,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文章筛选和整合的意识较弱。

第16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该题第一问答题情况较好,共2分,平均得分1.9分;第二问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这本是一道基础知识题,但学生未能掌握,此题共3分,平均得分0.6分,反映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缺失。

第17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性格及角色定位两个方面。对于思想性格,学生把握较准确,而角色类型失分较多。

第18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而是架空分析;(2)只停留于“艰难”的层面上,不去思考在一次次艰难的坚持中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

四、作文(共60分)

1、得分情况:平均得分40.1分,最高分52分,分数集中分布于38-43分。与高考作文省平均分接近,评卷控制较为合理。

2、对话题的评价。本次作文话题“辨”,题义涵盖较广,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材料提示与指向也比较明确。从学生答卷来看,本次作文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新实行的作文评分标准也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3、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学生审题来看,离题作文不多,学生选择的切入点较广,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等级的内容得分在10分左右,所表述的中心似是而非,如有些同学写“对迷信的看法”“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分析”,本来也并非无可取之处,但未能扣紧话题阐发,从而导致得分较低。

从文体选择以及行文结构来看,学生多数选择议**和议论性散文,这与学生作文基础以及我们平常的教学导向有关,因为议**是相对容易把握的一种文体,不易产生文体不明或得分太低的作文。针对本届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的情况,这应该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从学生对材料的处理来看,一是选材范围较窄,缺乏新意;二是对材料的处理生硬,不懂得用材料为观点服务,未能扣紧话题中心,从深层次挖掘材料的内涵。从本次话题来看,“辨”应站在人生、社会、历史角度彰显主题,才有深度,但不少学生停留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辨析上,难免留于肤浅。

另外,出现了一些套作,有不少文章达不到字数的要求。

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本试题紧扣高考语文试题形式,试题设计科学,符合高考备考方向和要求。其中许多题目紧扣新教材新大纲,形式新颖,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 运用和鉴赏能力,是一份成功的高考备考模拟试题。全卷平均分95分,合格率69 最高分132分,130分以上1人,120 129分19人,110 119分149人,100 109...

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本试题紧扣高考语文试题形式,试题设计科学,符合高考备考方向和要求。其中许多题目紧扣新教材新大纲,形式新颖,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 运用和鉴赏能力,是一份成功的高考备考模拟试题。全卷平均分95分,合格率69 最高分132分,130分以上1人,120 129分19人,110 119分149人,100 109...

2024年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 积累和积累 满分30分 1 请你把下面句子正确 工整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读书可以使人陶冶情操。2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 1 3 题 4分 故乡的山水如诗如画,让我眷恋 她山 a 水 b 树 c 花 d 漫步其间 抬头是湛蓝的天空,俯首是如荫的绿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