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古典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二

发布 2024-01-03 20:45:09 阅读 8274

2012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二)教学参考。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1、从这两首诗中看,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5分)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3分)

参***。一、(共7分)

(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1分)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二、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感情1分,表现手法 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三、(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

(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 ”)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四、(1)设问和比喻,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3分,设问、比喻各1分,结合诗句阐释1分)。表达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1分,答出“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2分,各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2分)

五、1、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对渔家艰难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一点2分)

2、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

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

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

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202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 早发 之 早 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 请赏析 独向长空背雁行 中 背 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 ...

高考语文 高考古诗词满分答题公式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 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幺,相应答什幺 要什幺,相应给什幺。那幺,高考古诗词怎幺才能得满分呢?1 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 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词高考诗歌鉴赏

10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 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