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发布 2024-04-24 10:20:15 阅读 326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意与认知相统一和交融的过程,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心在动。小学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我手言我心”。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教会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只有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奥秘,学生才能笔下生辉,语文教学才能生活化,立体化。

一、 引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观察。

冷冉先生曾说:“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既要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更不可忽略了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

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元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细心观察”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大开眼界。

学习的过程中,在有趣的学习内容吸引下,孩子们个个“欣欣然”。为了将这种情绪延伸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教学《花钟》一课后,我布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观察日记”,但是不强求文字量,只要记录每天你“观察了什么?他们什么样?

”即可。为了勾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的观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我做了以下几项引领。

1.共议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学期开学,学校搬进了新的教学大楼。为了净化空气,我从同事处寻来一盆蟹爪兰,养在我的办公桌上。本以为它是一种耐旱的植物,可仅一周没浇水,大大小小的叶子就落了七八片,其他的叶片也无精打采的。

一捏盆里的土,干得连一点水星都没有,我连忙浇了两大杯水。第一天没多大变化,叶子又掉了两片;第二天,蟹爪兰的叶子舒展多了,而且一片叶子也没掉;第三天、第四天,每天都有变化……一周后,两个叶片连接的地方竟长出了高粱米粒般的“小红叶”;半个月后,小叶子竟长得指甲大了。一天,我把那盆蟹爪兰端到了教室,同学们和我围在一起,我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同学们听,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

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畅谈观察体验,这种融洽的教学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读好的观察日记,让孩子们续篇。

任何新学习的发生,都依赖于激活已有的情知贮存。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的发现”。口语交际课上,我鼓励学生们将平时在生活中的发现进行了交流,有观察金鱼的、有观察自家养的乌龟的、有观察牵牛花的,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之后,教师把准备好的观察日记《七星瓢虫》出示出来,并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当读到精彩之处——“我用木棒把七星瓢虫掀了个仰面朝天”后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续说,这种“吊胃口” 的办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想象,同学们纷纷把曾经的观察经验嫁接、结合,兴味盎然。

3.利用周边资源,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将观察融于生活。教学“细心观察”这一单元时,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操场,随着工程的进展,操场每天都在起变化,坐在教室里,看着几天之间操场由黑变红、变绿、画上了跑到线,想象着过些日子就可以在那上面奔跑,孩子们格外有兴致,不知不觉之间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

二、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会”观察。

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三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作文往往杂乱无章,如何使这种“杂乱”变得有序,我有意训练观察方法。对观察规范的训练,既有进入首篇课文学习时观察方法的集中强化,更有后期的一以贯之;同时突出年段的内容训练重点,致力于习惯养成。

1.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强烈些,我们应鼓励学生对观察对象做出个性的反应。

那天,我把那盆养了两个月的蟹爪兰拿到班级,同学们一窝似的拥向了讲台旁,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看,刚长的植物叶子真是紫红的!”“哎,长大的一些叶子外圈还是紫红的,但里面已经有些红绿了”……我顺势而导,你们都观察了它的颜色,形状你们注意了吗?

顿时教室安静下来,我托着花盆在班级走了个遍。“刚长出的叶子像大米粒。”坐在后排的曹芊芊说。

“我觉得更像红豆,只是扁扁的”中间沈怡辰接着说。“像小指甲盖”“我看长大一些的叶子像眼镜蛇的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像,蛇的头是圆的,而叶子是扁的”“不对,眼睛蛇遇到攻击对象的时候,头就是扁的,而且竖起来,向前面探着,你看!

蟹爪兰中间那竖起的叶片不就是这样的吗?”对啊!眼前的一节连一节叶子的样子正是这样。

同学们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让我大吃一惊。

2.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绝不是随着学生的意,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在掌握基本正确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再现。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必需的。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14 蜜蜂》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法布尔的试验“蜜蜂能辨别方向”这一结论进行了解,首先引导学生研讨: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一结论的,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了标注。“捕捉20只蜜蜂,做上记号,带到很远打开盒子,放飞……”刚回到家,蜜蜂‘飞回两只’”;第二天,又飞回15只”,“20只蜜蜂飞回17只”。

随着学生的发言,我依次将相关动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20只”、“15只”、“17只”这些数量词用红笔标注出来。我再进一步引领:作者是怎样观察到的?

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留心观察”、有的说“作者观察仔细”、还有的说“作者观察不仅仔细,而且按顺序观察”。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对观察方法“有顺序,看仔细”有了形象的认识。

3.进行观察日记的写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我校学生有写“成长日记”的历史,它侧重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记录,但写观察日记却是要注意观察事物本身。为了使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写观察日记,我结合学过的课文,提出观察要求: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看仔细。

其中,只要达成三点要求就是a。在教学中,强调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找好观察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目的观察。开始,学生观察日记只写了寥寥几笔,而且没有重点;但两周下来,学生就能抓住特点观察了;两个月后,学生已经能够将观察日记丰富成习作了。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爱观察。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观察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识活动。要让学生拥有观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到习作教学之中,教师就应时常创造学生展示观察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1.提醒观察点。

孩子们往往只会把焦点集中到某一具体事物上,但表达起来又三言两语。小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缺乏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捕捉观察点上加以指导,提醒观察。比如,上课预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交头接耳,我故意走到门口站住,歪着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皱着眉头,还不住的摇了摇头。

同学们陆续安静了下来。我再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同学们顿时挺直腰板。

我问道:你刚在看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就从学生、教师、教室三方面讲了起来,自然地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教学环境。

2.精心组织写作活动。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即作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把多彩的生活再现出来。

包括观察日记,情境再现,家务写实等活动。只有增强学生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写作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3.组织竞赛活动。

特定的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闻,让学生嗅,全方位了解身边的人,真正做到我叙我见,我写我事,我抒我情,我手写我心。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动机,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听记作文整理,看图写作文,现实作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 观察蚂蚁 一课为例。成都市实验小学苏琴。摘要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 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 提练,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随着我国...

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 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阶段是认识事物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对于新兴的事物和自己刚刚发现的事物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学会观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促使孩子进一步地探索与发现。实践证明孩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世界上...

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蔡晓玉。读写算 2011年第14期。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要培养学生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 感受和想象 鲁迅先生说过 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 要让小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 自觉地观察客观事物与现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