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发布 2024-04-30 19:40:09 阅读 3682

赤南镇六(3)班第二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赤南镇中心小学刘永格。

4月24日,我校举行了期中考试。此次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就总体而言,试题难度较大,计算量过多。只有及少部分题属于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完成,但多数题是难度较高,分析较强,也是学生最难以理解,最容易出错的题型。

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试卷知识面广,覆盖了五六年级数学所有的知识。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

本次考试,我班应参试41人,实参试41人。平均分62.8分;90分以上有3人80分以上有5人70分以上有7人;60分以上有8人;50分以上有9人;40—30分有8人;30分以下有1人。

优秀率14.6%,及格率56%;不及格共18人。最高分96分;最低分29分。

从考试结果来看,我班大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解题,分析思路不清晰,不能联系实际进行答卷,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计算准确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容乐观,他们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欠缺。看到成绩不够理想的同时,我更要把目光关注到试卷反应的各种问题上来,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深入分析和反思。

一、试卷题型和得分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填空(17分)得17分3人,平均分 12 分,错的最多的是第7-10小题分别有人填错或漏填。从整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基础部分掌握还是较好的。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得糊里糊涂的。比如第7小题有13人出错,“长方体的什么一定,它的体积和高成正比例”。按理说,这个题,学生只要记住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就能得到结论。

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尚未掌握导致出错。第8小题:“150千克花生可榨油57千克,照这样计算,用12吨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吨。

”有16名学生出错误,这一题是把比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学生进行考查,好多学生都会列比例、解比例但忘记划单位,把4.56吨错填为4560吨。第9小题:

21人填错“把一个底面积直径为5厘米,高为12厘米的圆柱沿着直径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这一小题本来是很直观简单的题,但学生不认真思考分析错把增加两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当成求圆柱侧面积计算。第10小题:

“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64立方分米,即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出错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此题很生疏,他把体积和与比和份数联系不起来,也有3个学生直接未填写。当然这也怪我平时对这类题训练太少,至此失分过多。

其它各题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但比较零碎,有的粗心,有的分析理解不够。但大多数还好,只是小范围出现问题。

第二大题:判断(10分)共5个小题,这5个小题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判断失误的相对少些,获10分的大约占二分之一,有少数同学把第5小题“已知圆锥的体积12.5立方厘米,高3厘米,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2.

5平方厘米”判断错。从答卷上看,其它4个小题学生作的还不错。

第三大题选择共6个小题(12分)答全对有10人,1—3小题简单易懂正确率较高。4—6小题有一定的难度全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都丢失分数。如第4小题判断下面六个小题中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有些学生一见这类题他总是懒惰不想去计算、推敲、用排除去解决,他就随便选个答案就了事。

第5小题出示了三个图,“有两个圆的半径都是3厘米和一个长方形长是18.84厘米、宽是9.42厘米的长方形选择组成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本来是较简单的题,可是学生没仔细观察根据圆半径计算出底面周长,另一条长方形的边就是圆柱的高。

之所以错误不少。还有第6小题:“大小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的比是2 :

1,高的比是3 :2,这两个圆柱的体积之比是什么。”此题选错的原因是学生把圆柱体体积公式与比联系不起来。

也是因为学生的分析能力欠佳所导致的第四大题计算,(18分)共3个小题,第1小题是4个解比例学生都还能正确的解答,只几个学生不认真计算最后的结果出错。第2小题是求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题型很复杂、数字多、计算量特别大,学生又不会观察图利用简算计算表面积的和。所以此小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得零分,失分现象非常严重。

第3小题求圆柱圆锥组合图形的体积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算式正确,可在计算时粗心大意最后结果又出现问题。这次考试成绩差,主要是由于我平时教学中没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尚未当作重点来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从考卷看出,大多数学生不但掌握不了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而且计算合理性、灵活性、以及对公式的掌握都欠缺。这充分说明:加强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是必须的,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经。

但是学困生一旦碰到灵活性的题目,就束手无策。有待进行个别辅导弥补这一缺陷。

第五大题:操作题(10分)主要检测学生对确定位置及图形的放大缩小掌握情况。平均得分7分,有14人做错。

正确率达65% 关键错在角度画的不准,方向不对、长度确定不好,还有个别学生将放大平行四边形画成放大长方形和三角形等错误的作图。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33分)平均得分11.5 分。

正确率是33%, 错的最多的是第3,4,6小题,分别有15,18,38人做错。这是整个卷面体现老师教学失败的最明显的地方。。第3小题是用比例解答要先求出最后每车拉25吨再列比例为“25×﹦20×50”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错列为5×﹦20×50”。

第4小题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以及比例的实际运用综合性题,很容易解决的一道题,有18人做错,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路程都没问题但“这段路程由甲乙两队合修要8天完成。已知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是3 :2,问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学生理解能力差,对比例应用题的解决又是一大难点。.还有最后第6小题是一道实验题型难度最大。已知“玻璃容器的底面直径12厘米,里面装有一部分水,水中浸泡着一个高9厘米的圆锥形铅锤,当铅锤从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0.

5厘米,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有38人出错。主要原因学生不能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计算下降水的体积替换圆锥体体积,其次是不能正确进行体积,容积公式的反推运用。

二、我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如:学生不能认真审题,认真答题。体现在列式计算后不写单位名称。还有的在解应用题后不写答案等;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解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如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忘记乘1/3。

3.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尤其是学困生的正确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灵活的运用简便方法。部分学生能列出应用题的相应的算式,但最后算错了,比如说应用题的第6题。

4.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训练的不扎实。

5.学生对题型不够熟悉,在答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心不够。

6.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还没有到位,课堂教学缺乏知识拓展一类问题的思维训练。操作题和解决问题的第3,4,6,小题的方法上。

7.两极分化严重。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优差悬殊,学困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给教学和辅导带来诸多不利。

三、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概念教学,特别是概念的推导过程、归纳过程,要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

2.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例如口算、速算、计算中的巧算,常用数值的强记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的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做题和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4. 注重拓展提高,强化思维训练,不能死教教材。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平时多收集资料,特别是要多整理易错题、灵活题、实践题,在讲解时要讲清讲透,努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优补差,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针对部分学困生,要经常和他们个别交流,平时要多给他们开小灶,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辅导,要时常了解学生,不断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和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齐抓共管,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

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全班的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6.多与同科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强化研讨。尽一切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4月26日。

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本班共有36人参加,这次数学期中试卷检测的范围应该说内容是非常全面的,试题难度不大,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一 整体情况分析。从考试成绩来看,合格学生30人,及格32人,联校排名第七,倒数第六,与期末相比有所进步。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

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 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有18人参考。其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33分,平均分85.5分,优秀率83 及格率83 二 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较前几次单元检测成绩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应是试题简单,多属基础性试题,学生易解答,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 有部分学生对第四大题中的第二小题的简便运算还。不能找到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