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

发布 2024-04-30 22:20:09 阅读 2508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复习)

一、导入:同学们看了大屏幕,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师: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填一填:1、师: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

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2.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3)黄花有x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红花有(

朵,黄花和红花一共有(

朵,红花比黄花多(

朵。4)学校买来篮球x个,买来足球的个数是篮球个数的2.3倍。买来足球(

个,篮球和足球一共有(

个,篮球比足球少(

个。1)、学生填写在练习纸上。

2)、指名口答,并说说等量关系。

如果告诉你,鳊鱼有160尾,那2.4x-80这个式子应该和160怎么样?(相等)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方程。

如果再告诉你篮球比足球少13个,那么又出现了一个方程。这两个第1页/共4页。

方程你会解吗?

2、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2.4x-80=160 2.3x-x=131)学生再练习纸上完成。

2)投影讲解过程:根据等式的性质;应用乘法分配率先化简成一般方程来解。

三、解决实际问题。

师:方程我们都会解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船只。生读题。

师:你们理解题目意思吗?指名说一说。

师逐步出示示意图。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口答,课件出示。

师:做完这一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采集标本。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2)比较:这这一题和上面一体类型一样吗?

3、熊猫。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2)比较:这这一题和上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相遇问题。

第2页/共4页。

师:列方程也可以解决相遇问题。只列式不解答。

四。选一选:

南京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大约是7.5千米,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2倍少0.7千米。地上部分大约长多少米?下面列式正确的是(

a.2x-0.7=7.

5 b.2x=7.5+0.

7 c.7.52-0.

7(2)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周长的7倍还多20190千米。地球赤道周长大约多少千米?下面列式不正确的是(

a.300000 x7+2 b.7x+20190=300000 c.7x=300000-20190五、全课小结。

有的问题适合列方程来解决,有的问题只要列算就可以解答了。那你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

审、设、列、解、验、答)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步?(审题)师出示审题小诗。

六。挑战自我。

同学们到郊区野炊。一个同学到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有多少人吃饭?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第3页/共4页。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七。自我评价。第4页/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国标本教材第11册第4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的第15题。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形如axbx c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2呈现的是与北京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呈现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这两个未知数量,从而为列方程作好准备。在引导学生求解后,又引导...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 bx 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 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记 学习

教学后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 已知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 或少 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时,首先要复习以前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关键的一步是什么?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如何找等量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单纯根据题意去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画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