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

发布 2024-05-01 22:25:10 阅读 9465

六年级数学教案——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

教学内容:第27页例3和第28页例4。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和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和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推导出速度、时间、路程和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悟出数量关系。

1.教学例3。

1)从做中体会数量关系。

课堂汇报:你每分钟走多少米?从你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少分?

学生根据汇报的情况,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班内交流各自的情况,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进行板书。

2)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汽车如果每小时行45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

讨论交流,悟出数量关系。

以上各题有什么相同点?

3)小结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4)讨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5)做一做。

2,学习例4

1)学生汇报课前每分钟做口算题的情况,问:5分钟你能做多少道题?学生列式。

2)出示例4,学生独立解答。

3)小结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概念。

4)讨论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板书)

二、巩固深化,应用数量关系。

1.练习六的第5题。先说数量关系,再解答。

2.第题。

板书: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六年级数学教案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

六年级数学教案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索,理解数量关系。1 学习例1 1 出示例1画面。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2 教师选择有...

六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 教学

关系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单价 数量 总价和单产量 数量 总产量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教学过...

六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单价 数量 总价和单产量 数量 总产量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