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本质的研究综述

发布 2023-07-19 06:58:58 阅读 6448

教育本质研究长期以来引起中外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和讨论,有关教育本质的学说层出不穷,学者们对既往研究进行认真反思。cnki数据库中,涉及文献共913条,根据相关性程度选择30篇,以期通过参阅这些文献,了解教育本质研究现状、问题及研究角度和路径。

一、有关教育本质的争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关教育本质的学说层出不穷,2023年,《教育研究》发表了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率先对把教育纳入上层建筑提出质疑。赵旭东(2000)以《教育研究》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卷》为资料**,收集了13种教育本质论,主要有:

(1)以邓鹰扬为代表的“上层建筑说”;(2)以于光远为代表的“生产力说”;(3)以李继之为代表的“双重属性说”;(4)以初思为代表的“多重属性说”;(5)以邹光威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说”;(6)以沙毓英为代表的“特殊范畴说”;(7)以孙喜亭为代表“社会化说”;(8)以许邦官为代表的“个性化说”;(9)以张铁明等为代表的“产业说”;(10)以卫兴发为代表的“非产业说”;(11)以樊安群为代表的“相对说”;(12)以禹志兰为代表的“再生产说”;(13)以魏立言为代表的“影响说”等。[1]

郑金洲(1996)在《上海高教研究》中也对教育本质进行了。

总结:(1)“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辩;(2)“双重属性说”与“多从属性说”之辩;(3)“社会实践说”与“特殊范畴术说”之辩等。[2]此外,还有文献将教育本质说进行概括归纳。

李国庆将教育本质论归为三类:(1)归属说或外部属性说。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其特点是从教育外部联系入手,**教育的功能属性,揭示本质,它有一定合理性。(2)内部属性说。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等。

其特点是从教育内部联系入手,**和揭示教育内部联系,这是人类对教育本质问题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结果。(3)脑力劳动说。这是新观点,认为要**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

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该类观点强调了教育的生产性,特别是教育生产知识、技术的属性,反映了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内在要求,但教育仅限于此是不够的。[3]

李润洲通过对教育本质研究分阶段阐述,将教育本质有关理论分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23年),教育本质的“一”,即“上层建筑说”一种声音;第二阶段(2023年―2023年),教育本质的“多”,即“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等纷争;第三阶段(2023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多”的反思与新说的阐发。其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在地相信教育有固定本质;二是对“本质”、“教育本质”的存在产生怀疑。[4]

二、教育本质研究中的问题。

一)教育的质与教育本质混为一谈。

属性、质和本质在哲学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不可相互替用。[5]“质”是“指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既是统一体,又具有不同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因而,“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事物的质取决于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本质比质更深刻。

另外,“本质性联系”并非“本质属性”。本质性联系是外部的,即本体论;本质属性属于内部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由此可知,教育本质的特征是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特殊矛盾,规定着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决定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向。

但是,不少学者却用教育的属性去取代教育的本质,由此带来了教育本质的不确定性,也有的研究者将教育的质与教育的本质混淆起来,认为教育本质就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二)对教育本质客观描述与价值取向区分不清教育本质客观描述是指“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质价值取向则指“教育应是什么”。[5]对于教育本质研究要探索“教育是什么”,几无异议,但说教育本质还要研究“教育应是什么”,情况不同了。

这是因为,“教育应是什么”是主观规范的,本质是客观的。但是,教育本质其实要回答“人们现在称之为教育的那个东西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然而,“人们”的认识。

并不一致和明确,主要原因有二:“教育”概念是复杂的多义词;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教育”不尽相同。因此,在关于“教育本质”的事实判断中就含有“应当”成分。

在教育本质研究中,“教育是什么”是在揭示教育本质,而“教育应是什么”则在揭示“好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的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教育应是什么”的研究是重点和归宿。所以,教育本质研究,还要研究“教育应是什么”。

过多地把焦点集中在“教育是什么”的研究,势必遮掩“教育应是什么”的研究。(三)简单化与复杂化并存。

在教育本质****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教育本质人为简单化;二是将教育本质人为复杂化。

诸种**都是从某一层面分析。本来,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人都有紧密联系。研究教育本质如果只选取其中某一因子,择一舍他,无疑是将问题过分简单化。

与此相反,教育本质研究过程中又出现了将问题人为复杂化倾向,典型的是“类本质”说。持该论者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再选择和再生产类本质的活动”。类本质是由教育的经验层次上的“发展目标”上升到哲学层次获得的具体概念。

教育科学发展到今天,已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有了自己的逻辑体系。但哲学对教育科学的影响并未消失,反而越来越大,当今许多教育成果,正是借鉴哲学成果的结果。对于教育本质这类教育科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无疑更要从哲学中吸收营养,问题在于:

如果简单吸。

收哲学界一些弃用或鲜用的名词,对此详加考证与诠释,那么,教育本质研究就会人为复杂化,给人一种“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可以这样讲,对于颇具哲学基础的专业人员来讲,对“类本质”一词的理解还得颇费斟酌,更何况一线教师。人为将问题复杂,不利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操作。

[5](四)缺乏立体感。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有千丝万缕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网络。正因为如此,教育本质远非在此点与彼点的联系中可以发现,而需要从教育与其他事物的立体结构中去探寻。从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众多学说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一个维度出发,因而只能构成二维关系。

而且,在界定教育本质过程中使用的属概念(政治、经济、人或个性人)中,无法找出可以涵盖其他概念的一个概念来,譬如,政治、经济是两个并列概念,谁也涵盖不了谁,而人,也不能作为政治、经济的下位概念。这就使得教育本质研究既欠满,也不完整。(五)研究方法局限。

长期的理论论争,并没使人们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的共识。究其原因,固然与教育复杂性有关,但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制约我们揭示教育本质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主要从经验理性思维、定义性思维、二元论立场进行分析。

经验理性认识是研究教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从研究教育的属概念和种差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质。

**基本上处在经验理性阶段,获得的思维成果是揭示教育的质的抽象概念。另一方面,对抽象概念进一步作加工整合的理性思维又不充分,这一阶段所追求的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的具体概念尚未产生。这些就是造成目前**众说纷纭状况的原因。

[6]对于“教育是什么”“教学是什么”“课程是什么”问题,历来被视为教育研究的首要问题,于是定义性思维也是教育本质研究中常用方法。教育研究一直遵循严格的“定义性”语言、逻辑、态度与表达方式,呈现出了一种“定义性”的研究状态与风格,取得了一系列“定义性”的研究成果,并使教育学成为一门具有明显“定义性”特点与品质的学科,但定义性思维在研究教育本质中也存在局限:过度诠释即对教育现象进行无限衍义,从而造成教育现象因“无限性”指向而呈现出“空壳化”状态;非历史性诠释即对教育进行终结性的解释与界定,从而造成教育现象因静止思维方式与方法而呈僵化状态;非对象式诠释即对教育进行“非本体”界定,从而造成教育现象因脱离本体而呈现“似是而非”状态。

[7]为教育寻求确定性、永恒性“支点”的本质主义追求与努力,不仅始终贯穿于教育研究各领域,且一直是教育研究所遵循的基本立场,尤其是二元论的本质主义立场将所有对教育现象的诠释、教育问题的解决全部归于某种普适单向性的逻辑结论。于是,教育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问题逻辑化”倾向,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教条的研究结论,而且造成教育实践种种僵化的运行程序,致使教育研究与改革陷入困境。[7]三、教育本质的探寻路径。

一)研究内容上从“教育是什么”转向“教育应是什么”最初研究中,教育本质研究集中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的规定性问题,即教育是什么。”随着研究的深入,既要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教育的现实本质,又要回答“教育应是什么?

”―教育的理想本质。其中,“教育是什么”是前提和基础,“教育应是什么”是重点和目的。”因为教育本质隐藏在复杂教育现象中,而现象不断变化,其中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必会影响教育本质属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可以形成不同价值判断,在揭示本质时就会夹杂主观成分,所以,“ 教育应是什么”反映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企盼。

即特定认识主体所认可的好教育的本质。于是,“教育应是什么”被纳入教育本质研究范畴,且成为争论重点。[8](二)研究视角从单一转向多维。

随着学科综合发展,开始从人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从各学科与教育学的交叉上获取灵感,以此探索教育本质。[9]马娥主张从人学、哲学、社会学角度探寻。哲学视角提供了教育本质的认识论基础,如怀特海认为教育本质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能僵化,真正的教育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10]从人学视角揭示教育本质,强调教育本质研究必须重视个体特殊性,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透过客观现象,寻求不同教育现。

象之间必然联系,**不同教育事实的根本共性,建构逻辑严谨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8]研究教育本质的视角从单一走向多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发展。

三)思维方式: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再到复杂关系思维传统研究把教育当成一种外在客观事实,视为可以用理性概念予以静观的已定对象,并确信运用理论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握教育真谛。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驱使人们走向探寻那种稳定、永恒、惟一的教育本质的迷途,而且从根本上贬损人的主体地位,使丰富、多样的教育变成一种机械呆滞的技术操作,最终使教育非人化。

[11]

随着研究深入,实践思维开始成为研究教育本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意味着人们以辨证的思维方式把握教育本质。[12]研究者开始关注直观教育情景,关心教育中的直接关系,试图通过探察这些现实根据寻找教育本质。

[13]

关系思维引导下的教育本质研究则立足于教育作为“关系性”的存在,从不同关系维度立体式地认识。不仅**教育、人、社会的复杂关联,也**教育自身构成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14]主要从三个角度探寻教育本质:

第一,从教育外部关系入手。许多学者采用社会视角,通过考查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追寻教育本质,尤其针对教育的生产力作用与思想政治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来确定教育本质是生产力或上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人”是教育的唯一对象,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影。

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也有学者强调社会、人、教育,三者密不可分,教育本质中应包含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发展的三边复杂关系。第二,教育内部要素关系。即从对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对象(受教育者)间的关系与特殊矛盾运动来归纳教育本质。

他们认为,只有揭示教育的根本内在联系和作用,才能得出教育本质。第三,综合内、外部联系。采取中和方式,认为研究教育本质问题必须从**教育的内、外部联系入手,全面辩证地提出教育各方面的质的规定性,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给教育本质一个确切的回答。

[15]【

企业的本质理论研究综述

商业角。一周明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刘海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摘要 年代以来企业理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企业本质问题却一直众说纷纭。科斯之前的经济学坚持了企业的生产性本质,忽视了企业的契约性 科斯及围绕科斯展开的企业理论重视企业的契约性本质却忽视了生产性 最近的企业本质研究进一步分散化 强...

企业的本质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 周明月。商场现代化 2010年第07期。摘要 197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企业本质问题却一直众说纷纭。科斯之前的经济学坚持了企业的生产性本质,忽视了企业的契约性 科斯及围绕科斯展开的企业理论重视企业的契约性本质却忽视了生产性 最近的企业本质研究进一步分散化 强调声誉 战略 权力等...

“人的本质力量”理论研究综述

年 月。第 卷。第 期。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文学理论研究。入的本质力量 理日曰 论研究综述。翟洪涛。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 摘要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我国美学界人士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是人的 塑造 或 造型 的力量即生产活动,是人的主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