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简答题

发布 2023-09-24 21:56:05 阅读 7798

1、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社会独立性。

2、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5、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

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

7、教育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力量、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9、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0、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威尔逊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1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过程,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对人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1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6、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概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概况;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18、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9、教师职业的特点。

学者和学习者;传授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研究者。

20、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21、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2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23、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4、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能力。

25、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进行教育研究;丰富专业知识。

28、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30、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型;放任型;民主型。

3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

3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3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基础性;普遍性。

3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37、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得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1、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2、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43、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

44、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4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多样化座位排列;探索个别化教学。

46、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47、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功能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48、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49、常见的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式、抛锚式、范例教学模式。

50、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1、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晨会周会以及实施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52、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53、德育工作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5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效的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56、班集体的行程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班风。

57、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58、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5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特点。

群众性、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60、教育研究的意义。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6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有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62、西方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现代认知。

63、注意的特点以及功能。

指向性和集中性;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6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规律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65、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6、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67、防止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6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9、表象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70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7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7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7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7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教育知识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1.简述课程理论的流派。答案要点 1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 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知识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1.简述课程理论的流派。答案要点 1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 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美术理论知识简答题分析

简答。1 美术教师不仅要懂得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更要掌握好体现美术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请写出五条主要原则?答 1 审美性原则 2 直观性原则 3 创造性原则 4 实践性原则 5 囚材施教原则。2 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分级目标要求,请分别写出三层次及其各分级目标要求?答 认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