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空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二

发布 2023-09-12 16:33:28 阅读 7602

陶继新。

四、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非常有理的。

我为什么提出疏离浮躁呢?因为我们老师一旦浮躁之后,就很难有定心。而读书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了“会当凌绝顶”的境地。

1、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我采访了全国很多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老师,他们所有成名者,无一不是有“定心”者,无一不是疏离浮躁者。

2023年10月份,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了一篇长篇通讯《教育生态为改革注入生命活力——临沂市罗庄区罗庄办事处中心小学教育创新透视》,其中写了一位非常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李秀伟。他是2023年省教育厅64位齐鲁名师当中的一员,她对教育生态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老师,他可以和一些教育大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他的心境达到了视名利如浮云的境界。第一次调李秀伟到区办公室当秘书,她不干。

经人劝说,勉强去了几天,还是回去了。后来被县委办公室调去当秘书,结果她说什么也不去。这次比较困难,因为面对的县委办公室调你,你在农村小学你不来,你到底要干什么呢?

他的校长魏永真,说:“不要紧,你回来吧。出了问题我全程负责,即便把我开除了,我也支持你。

”魏永真外在是农民的打扮,内在的是一种高尚的风格,所折射出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崭新的,我在《中国教育报》给他做了一个校长速写。

2、潜心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的李兰铎。李兰铎老师说,人生快乐指数取决于是否拥有平和的心态,品读《论语》堪称是使心境平和、获得快乐的一剂良方。《论语》“仁爱”的思想,唤醒了人心底的性善。

心性的至善,使人性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这时你就会感觉世界大了,天地宽了,心胸广了。当你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一颗博爱宽大的善心,还有什么事容不下呢?

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人生道路崎岖不平,祸福相依,平和自己的心境,拥有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在迢迢人生路上,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既自强不息,又随遇而安;既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又要有足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既有所追求,但又不强求;既要追求美,又不苛求完美,坚守“中庸”的德操,运用“和”的智慧,保持平和的心境,以内求和谐、外求进取的心态塑造自己的人生。

3、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长。我在《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4期发表一篇文章《让师生拥有智慧--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的文章。后来《中国教育报》、《人民**》先后都刊发了部分内容。

回想采访的过程,最深切地感受就是朱教授的恬淡自然。那天朱永新从青岛机场出来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饭都没有吃,那边的领导也等着吃饭,但是我们见面后他就提议去宾馆接受采访。来到宾馆,安排好行李,朱永新第一句话就是:

“陶老师,采访开始。”我紧接着把笔记本电脑打开,就在宾馆里,采访一直进行到深夜。朱永新教授没有任何的饥饿感,没有因为冷落别人那种自责感。

谈起他的新教育试验,谈起他的读书,快乐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灿烂无比。有感于朱永新的“恬淡自然”,有感于他的浓浓的人情,有感于他亦官亦师的从容自若,所以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一个“人性化的市长”。朱永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长,身兼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还有更多的光环。

虽然他两栖于为官与治学之间,但他把这些看得都很淡,他借助的是副市长之职,推行的是教育改革之实。他与你交流的是一种教育哲学和他研究的新教育试验,没有任何的浮躁感。采访完朱永新教授,当晚,我专门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我的万千思绪。

我说采访朱永新市长和采访其他人士大相径庭,他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却那么平静,没有任何的浮躁感。这,才是大家风范,这,才成就了朱永新。

4、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如果说朱永新是全国的知名教授,我采访的杜维明便是世界上的大家。杜维明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对于儒学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

2023年11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载的这篇采访《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在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一个“采访附记”,我称这次采访是一次“特殊的幸福之旅”,我特别感受世界大家那种淡然的心态,那种梳理浮躁的心境。采访到中午1点还没有结束,已经有人在几次催促我们吃饭了,但杜教授依然侃侃而谈,似乎是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入**,那种入乎其内的心态,绝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一点点没有浮躁,心如止水。不管多少人在等他吃饭,他都没有考虑,在那一个时间所考虑的,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阐释,是真正意义上的答记者问。杜维明完全沉浸于他的儒家文化的精神领域,以至欣然忘食。

我感慨于他的执着,他的平静。我经常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能梳理浮躁?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浮躁之心盛行?

实际上是文化在起作用,是深层次的阅读在起作用。杜维明谈起儒家,谈起来原典儒学,可谓大气磅礴,纵横其间。杜维明是世界级的大儒,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儒学研讨会,重要发言人之一就是杜维明,所以他一谈起来这种真正的,带有学理色彩文化的时候,就彻底深入进去了,天真的像个婴孩。

老子有言:“复归于婴孩”。的确如此,真高层次的人及真高层次的文化人,无一不像孩子。

大家尚且如此,我们的老师理应摈弃浮躁,梳理浮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书,对自己的人生来做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文化计划。我在一年、十年乃至终生,要陆续地读什么书。其间,把那种浮躁之心平静下来,把认为不可干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老师应该做的事。

五、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

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1、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刘振东是曲阜师范大学的教授,如今已退休了。80年代我们一起在曲阜师范学校任教,都教“文选与写作”。

我第一次听刘振东的课,恰是他执教《变色龙》一文。第一节课,他范读课文的时候,竟有两个字不认识。当时有20来个听课的专家。

听了以后,认为这个知名的老师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第二节,刘振东一分析起这篇文学作品来就滔滔不绝了,从变色龙的人物形象,到情节结构,到艺术手法,行云流水般讲开去,那真是众捧百贺,左右逢源,令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殿堂之中。我们所有听课的人都大为惊讶,这种课也可以如此来解说。

课毕,后面的专家站起来给他鼓掌足足有5分钟,跟第一节课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刘振东讲课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曾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文学评论》上发表过文章,是一个很有理论水平的教师。

那天下了课,我就问刘振东老师:“刘老师,你那两个字是真不会,还是假不会?我认为你绝对是故弄玄虚。

”结果刘振东的解释:“陶老师我是真不认得。”我说:

“你不备课吗?”他说:“陶老师,我从来没备过课。

”我惊愕之后,便恍然大悟了,他具备了不用备课的水平,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2、锐意课改的韩兴娥。3月10日,我在潍城区青年路小学听了韩兴娥老师的一节课。一学期的教材,她只有两周就教完了。

他说,两周就足可以解决问题,时间再多,就浪费了。剩下的这么长的时间,讲李希贵局长给他提供的“教材”《中华上下五千年》。每篇课文开始是一段古文,后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天听课,临上课前1分钟,韩兴娥给我一本书:“陶老师你给选篇课文吧!”不是她选,是我选。

我翻了翻,就说《鸿门宴》吧。我想这是高中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难度够大的,结果10多分钟讲完了,不光讲完了,学生对古文会背了,解释得非常好,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韩兴娥又让我选一篇,我说《楚汉之争》吧!

其后又选了《古诗三首》。就这样,40来分钟,讲了三篇课文。她讲得很少,但是学生都懂了,而且学得情趣横溢。

韩兴娥在潍坊市潍城区没能评上优秀教师,但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就给她特批了一个潍坊市的优秀教师。这是一个多大的革命。听完了课以后,我们随后座谈,也找了学生谈话。

采访时这些孩子异常兴奋,他们说:“陶老师,我们最高兴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的作业!”学生在那里笑嘻嘻的,我看孩子们在我跟前无拘无束的样子,便问:

“韩老师,这些孩子可能会欺负你?”她说:“这个倒不会。

”孩子展现出的是他们孩童的天性,完全自然的状态,这让我想到了韩老师人性化的教学。我想,韩兴娥这个现象太值得研究了。采访完,我刚到家还不到一周,那些学生就给我邮箱发了一大批文章,那文笔连初三的学生达不到这样水平,行如流水,非常自然,就像韩兴娥那种生态课堂那样,没有任何的雕琢。

文词很美,但是美的感觉又是那么自然从容,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为什么经过韩兴娥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一教,就出了这么高的水平?有些人感觉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学习的高层次文化,是“取法乎上”。

韩兴娥和学生一块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化,背了很多经典的篇章,所以她比一般的语文老师上课从容得多。韩兴娥大胆的语文教学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听潍坊市教科院曹院长、潘院长说,济南市有的学校已经请韩兴娥给他们做了报告了。有的课程改革的教材修订还是修修补补,而韩兴娥能大刀阔斧往前走,这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教育的睿智。

用两周的时间讲完全册的内容,我说这种教改是正确的。所以,我于2023年月合刊的《山东教育》上刊发了采访韩兴娥老师的报道《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也有人对韩兴娥老师的这种语文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韩兴娥班的家长开始也很有意见,认为不布置作业,课本两周就学完了,孩子能学好吗?但是一学期下来以后,学生装成绩而且越来越好,我想她的学生在初中高中的后劲会更大。

这种语文教学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投放了一颗原子弹。

3、学养深厚的于漪。于漪是中国教育大家,我是2023年采访她的。她接受我的两次采访长了8个小时,那语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让你感到是在吟诵一部文词华美的教育史诗。

他对教育意义的阐释及思想的深度让人终生难忘。于漪教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也学不去的。执教《孔乙己》这课,于漪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提问: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的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到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觉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

”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能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学生能回答出来的。说不定有的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异常精彩,也想尝试一下,拿这些问题问自己的学生,学生肯定都傻了,但这种现象的原因老师未必会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于漪能问,而我们不能问呢?

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他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些,我们老师无人能比。我大概听了他四场演讲,四个小时没有任何的稿子,讲得都那么华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说:

“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

这就是教读相长。

4、腹有诗书的苏静。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在山东做了很多报告都引起轰动。我采访苏静的时候,她只有23岁。

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

但是苏静为什么能获得这样一个奖,我在采访她时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所以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苏静把学生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背诗、赏诗、作诗方面强化训练,在只有8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两分钟以内就能做诗一首。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学生进行诗词对垒演讲比赛。讲到中间的时候,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做诗一首。

结果两分钟收上来以后,屏幕上一打,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学生会做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所以苏静就成功了。后来《中国教育报》也很关注,就以《她的学生富有诗才》进行将近一个版面的报导。

那天正是9月11日,现在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上的911”。我们的朱永新副市长,也是慧眼识才女,就拿着这张报纸找到教育部,没考试就把苏静特招了研究生。现在苏静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教育时空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一

陶继新。一 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 我之所以说读书是我们的生存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 休息等等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1 授业解惑 文不在兹。唐朝的大散文家韩愈曾经说过一句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人们对 传道授业解惑 的理解仅仅说是传授道理,解除疑惑,传授道业。这还不在它的真正的内涵方面,...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读书,犹如在和圣人对话 读书,悄悄洗礼着自己的心灵 读书,轻轻抚慰着自己的生命 人生之乐需读书。读书之乐,在于心灵的无限自由。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常有壮志难酬的懊恼,好梦难圆的遗憾,无力挣脱的束缚。但只要一书在手,从容展卷,把你的心灵随文字一起放飞,便可享受最完整最纯粹的幸福。你可以惊叹 横空出...

读书与教师成长

记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首届读书汇报会。为了倡导教师读书,引领教师真读书 真思考 真应用,让教师在读书中成长 发展和提高,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加快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使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使学校成为书香型校园,学校于4月2日上午举行了教师首届读书报告会。本次活动,每个办公室选出两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