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导学案设计

发布 2023-10-29 19:10:10 阅读 1252

25古人谈读书导学案设计。

课题。古人谈读书。

课型。新授课。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教学目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

2.联系个人体会,感知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示。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课件。

(教师)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你喜欢读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吗?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进行交流。

2.总结学生的发言,借助“古人又是怎样读书的?他们总结了哪些读书方法”引出课题。1.组织学生通读第一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

2.指名大声朗读三句论语。

3.指导朗读三个句子,检测朗读情况。

4.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

二、诵读论语,感悟深意(用时:13分钟)

三句论语的大意。

5.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三句论语的意思。

1)集体交流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什么是“下问”。

2)集体交流第二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最后一个“知”。

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读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把自己的观点简单而准确地说清楚。

2.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好学习准备。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圈出“耻”,读一读拼音,并识记字形。

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注意正确断句。

4.先读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查看注释,最后将句子意思弄清楚。

5.讲解的时候,先读句子,再说一说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讲全句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敏”是“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最后一个“知”读zhì,教学提示。

课前准备课时安排。

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借助同伴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读书体会。

1.第二句中,“知”字音不同,前四个是“知道”的意思,读zhī;最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

2.第三句中,“默而识之”的“识”是“记住”的意思,这里读zhì。

3.理解“下问”的意思,既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运用举例的方法,例如,老师向学生请教就叫“下问”。

4.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

3)集体交流第三句的意思,重点理解“识”。

同“智”,是“智慧”的意思。生注意倾听,随时根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3)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

“识”读zhì,是“记住”。“厌”是“满足”。“诲”是“教诲”。

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厌倦。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圈出“矣”和“岂”,读一读音。

1.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

3.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的意思。

4.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交。

三、诵读“三到”,感悟深意。

流自己对第二部分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说清“心不在此,则眼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的意思,还要重点说明“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5.组织学生诵读第二部分。

节,并识记字形。

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正3.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读不懂的词语看一看注释。

4.集体交流,初步理解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运用怎么会不到位呢?5.自由诵读,准确背诵。

1.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联系。

四、体会交流,总结提升(用时:8分钟)

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2.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中,善于运用我们今天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方法。

1.先思考,再交流:读书要多问,永不满足,努力做到“心到”“眼到”“口到”。2.将总结的方法,应用到读书活动之中。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

1.指名背诵课文前两部分,并交。

一、复习导入,流自己从中获得的读书启示。整体理解(用时:6分钟)

2.以“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1.一人背诵课文,其他人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2.听清楚老师的引导,带着“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问题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提示。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教师可以变化背诵形式,指名背、集体背、接龙背,等等。

学生交流时要简洁明了,同时注意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经历。1.“矣”和“岂”都是三声,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理解第二部分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读书经验来理解,例如,你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怎样做到“眼到”?“口到”又是怎样做到的?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心到”“眼到”“口到”,哪一个更重要。小老师的讲解进行补充。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确断句。

用时:15分钟)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1.认真朗读和倾听,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进行订正和范读。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要求正确断句,达到熟练。

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会(用时:18分钟)

的想法。3)指导学生根据小组交流的结果完善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重点说清楚第二句的意思,教师在学生交流第二句意思的时候,交流对于“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理解。5.组织学生交流第三部分带给自己的读书启示。

6.指导学生诵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2.自由朗读,努力将每一个句子都读正确流利。3.小组合作学习:(1)每读完一句,就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既要说清楚自己的体会,也要听清楚同伴的发言,相互补充。

3)根据大家的意见,补充自己的想法。

4.交流明确第三部分的意思: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点缺一不可。

5.自由表达: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6.大声诵读,自由练习背诵,要做到准确、流利。

1.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写字表,看清楚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4分钟)

2.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3.指导学生练写生字,尤其是“谓”的右部,要上宽下窄。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和交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用时:2分钟)

1.逐一观察生字,重点观察结构、主笔、容易写错的笔画。2.认真听清楚“小老师”的讲解,可以进行补充。3.自由练写,注意结构、笔画。

4.看清楚展示作品中书写的精妙之处,并修改自己的书写。

制作书签,简明地写出古人的读书方法带给自己的启示。

可以建议学生相互交换书签,促进思想的交流。

学生书写时要注意本课三个上下结构的生字“岂”“窥”“皆”,“岂”“窥”是上窄下宽,“皆”是上宽下窄。1.第三部分没有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朗读时只要注意“窥”的字音即可。

2.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查找“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断”表示“绝对、一定”的意思,古义和今义不同。

4.学生交流读书感悟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例如,在读书中是怎样做到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

将古人带给我们的读书体会做成书签,激励自己读书。

人教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学案

25.古人谈读书。预习导航 一 作者简介。1 孔子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与 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2 朱熹 公元1130年 1200年 字元晦,又字仲晦。宋朝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

古人不远五年级作文

古人不远。古人不远再次读罢 三国演义 却仍然被折服了。不知是那跌宕起伏的历史,还是那形象鲜明的人物。肝胆相照的桃园三结义,忠心耿耿的千里走单骑 英勇无畏的当阳救主,神机妙算的赤壁鏖战。著名的松下电器董事长曾说 松下成功,功在 三国 或许是因为那数不胜数的计策才会成就今天的辉煌。而 三国演义 中计谋最...

古人不远五年级作文

古人不远。在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不但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而且数也数不清。但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杨贵妃了。杨贵妃 719 756 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 今山西永济 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 今四川崇州 735年,17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 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