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发布 2024-01-06 08:40:10 阅读 8279

李新中。宝坻一中。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对于大多数文科学生来说,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成为了高三考生的薄弱项。

反思一:反复看地图

就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对“区域位置”的判断和“区域特点”的掌握,以及自然地理中对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要学好区域地理,就一定要反复看地图,每天都要看。这样脑子里就装入了一张地图,随时都可以打开,并能找到你要找的确切位置。

反思二:主动去**

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思考,遇到疑难问题时随时记录,认真归纳、总结,自己探索出做题规律,坚持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现在同学们思考的时间太少,如果总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去**,那是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的。而对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学习,就要求同学们去摸透基本原理,原理都弄清楚了,各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反思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通过对历届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发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题也出得比较灵活。比如,现在能源合作备受关注,考题可能会向你提供几条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铺设管道的设计方案,让你选择并说明理由。这就需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形、气候、市场保障、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再加以整合、筛选,组织好自己的答案。

反思四:不一定“题海战术”

第二轮复习要掌握重点,查漏补缺,做题要适量,做多了不见得就好。尤其是某些质量不高的题,做多了脑子容易乱。尽可能给自己留出时间理清思路。

反思五:答题别用大白话。

二轮复习,对每个专题邵老师都准备了一份考题给学生,从中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他发现,部分学生理解了知识原理,但是说不明白,答题不规范,尤其是自然地理简答题,一些学生不用专业术语,要点也不全面,这在高考中必然失分。

举例来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问北半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这样一道题,学生往往只回答“昼长夜短”。正确的回答应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各地”这个词看似没用,其实很关键,是答案要点的一部分,不能缺失。

再比如,“同一经线上的两点,a点在b点的哪个方向”这道题,回答时不能说“南方”或“北方”,正确的地理术语是“正南”或“正北”。邵老师提醒考生,在高考中,生活语言是不规范的,评卷老师可以不给分或者少给分。因此,考生在日常考试练习中,首先要构建答题思路模式,答案要点化、规范化,用学科语言答题,做到准确到位。

反思六:对于高三地理复习,建议学生加强空间概念,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知识点,以理解原理为主,不要轻易追求难度。

反思七:“地图”复习主要把握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方向的判定两个知识点。“地球”则掌握时间的计算、周期的范围界定、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圈层”的重点则是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循环和洋流。

反思八:图表是不变的主题

一轮复习后发现,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与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除常见图表外,区域地图近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

反思九: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乡土地理。

反思十: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高三地理试卷

浙师大附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试题卷命题人张品花审卷人周尚飞。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70分 读右图,完成1 2题。1 图中河流a b 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 搬运 堆积b.搬运 侵蚀 堆积。c.侵蚀 堆积 搬运d.堆积 搬运 侵蚀。2 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

高三地理试卷

高三考试试卷。一 选择题。下面为 我国某河流水位变化及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 2题。某河流水位的变化。该河流域气候资料图。1 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 为了遏止图示水位变化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 下游疏浚河道 b 中游加固堤防 c ...

高三地理试卷

漳县二中2012 2013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4分,请将答案填入下列答题卡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轮廓图,图中虚线mn为晨昏线。此时乙岛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读图完成1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