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发布 2024-01-11 22:00:12 阅读 6018

反思一。

最近,学习了继续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感觉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若要顺利开展,与学生和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也深感自己在这方面有许多不足。怎么样达到与学生的和谐?达到既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又不影响教师权威、信服教师?

这样的平衡,是我想要的。

正如课堂中所讲,教师的权威,既有制度性权威,也包含感召权威、知识权威。制度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这种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事实正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内心反感,并没有达到心悦诚服,这也说明,教师仅仅利用制度性权威,是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还必须努力构建感召权威和知识权威。

感召权威的构建,需要自身的模范性,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知识型权威,则在于广博的学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反思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读后感

王国维先生把在人间词话中,曾有此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这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而对于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也给出了他的教学方式:

第一种教学方式: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第二种教学方式:

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第三种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四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五种教学方式:

完全由学生自学。

这五种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学习阶段,层层推进,给学生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回顾我自身的教学,方式局限性较大,往往使用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较多,对。

三、四、五种教学方式使用非常少,说明我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是自身对未知的探索不足,如果作为教师,自己都不能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又怎能培养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能力呢?从今后,应该更加勇敢、积极地改善自己的教学了。

反思三。在课堂中,我常常感觉,有些提问过于简单粗糙,没有“科技含量”。如“中国南方的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北方的雨季,开始……,结束……,雨季……”题目给予学生的回答空间非常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成了完全记忆性的课堂,灌输型的课堂。

有些问题过于宽泛,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怎样的提问,才算是有效地提问呢?在此分享文章:

有效提问是教学对话的生长点。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还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误区:

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命令式提问远离学生,模糊式提问愚弄学生等。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 许多情况下,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的问题,并且能够在**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

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野出发,设计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因此,教师要自觉发展和完善有效提问的技能,推动有意义的、目标明确的教学对话。

超越性设问,为学生打开一片天。很多教师的设问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 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记忆或复述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会照本宣科地给出异口同声的“完美” 回答。

但这些脱离学生生活和感受的问题都显得呆板、教条。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回忆、复述性的问答, 总以为答案在书上, 没有意识到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

一个好的设问,不应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 提问内容应该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因此, 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比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对于人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问题相关情境的设置, 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开放式设问,把教学导向对话。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是指要求学生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 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 或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有的问题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 与“否”, 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 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性问题,比如,这篇文章是关于谁的,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

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空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式的问题,既要能够囊括教学内容,又要能够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 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

开放式问题的措辞和语调要表明问题的意向, 如问题主干的设置上可以运用“什么” 、为什么” 、怎么” 和“以什么方式” 这样的词, 取代“能不能”、“会不会” 这类的限定性词语,为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创造机会。

逻辑性地设问,让思考向深处发展。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 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 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无助于他们完整地思考问题,影响了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地渐次推进提问,需要教师对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然而, 我们教师的提问一直陷入讲解太多主题、讲解过多陈腐的或毫无意义的琐碎知识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应该考虑如何以有效知识为核心组织学习内容, 从深度上**和发展这些理论。

提问并不止于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鼓励学生提问。课堂上,教师是提问的主体, 学生很少提问, 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当场提出, 这导致课堂提问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学生偶尔的提问,或被教师忽视,或因为出乎教师的意料而被轻描淡写地忽略掉。

而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并不是“**” 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们自己也可以控制学习进程。

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问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尚未形成尊重学生提问权利的意识。教学中, 教师要建构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以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向学生提问,避免消极提问。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扎实的了解, 知道提什么问题能帮助学生消除误解。

教师还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透过内容捕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

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给出回答的理由,也就是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避免盲目回答的心态, 尽量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答案。

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 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 可以使学生趋向真正的理解。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时, 教师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单位1”概念,有学生问:

“为什么是单位1,而不是单位2或单位3呢?”教师被问得措手不及,便把这个“球” 抛给了其他学生。深入思考就会发现, 学生提出的疑问正是他们理解“单位1” 这一概念的核心。

如果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 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关注时,也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

尊重不确定性的回答。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有的学生的想法还比较模糊、不成熟, 或者陷入等待的状态。此时, 教师要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思考的价值。

“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 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尊重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能建立大家对个性多样化的意识, 在相互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识更加丰富。

反思四。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用重要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堂中穿插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学科。

对于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中,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讲解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对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

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课本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

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反思五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一 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 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能掌握教...

2024年初中化学教学心得

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一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

2024年初中化学教学研修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研修总结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这次研修让我正确树立了化学课程理念。倡导以科学 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方式。使学生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