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总结

发布 2024-01-19 21:20:57 阅读 1371

第三讲生产作业控制。

重点:1) 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过程。

2) 排程。

3) 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

4) 瓶颈资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

难点:1) 根据负荷率确定瓶颈。

疑点: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

1、不同生产类型下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理解)

1)大批量生产。

特征: 生产的品种、数量有限,且相对稳定;

每一品种的产量大,生产的重复性强;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按规定的产量要求设计配置的。

2)多品种批量生产。

特征: 生产的产品种类多,品种变换快;

生产现场同时加工的零件种类繁多;

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因更换品种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差。

3)单件小批量生产。

特征: 按订单组织生产

生产的是专用产品

生产是不重复的、一次性的

2、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熟悉)

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

执行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有效利用资源

最小化在制品库存

维持客户服务水平

3、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过程(熟悉)

pac(productive activity control)系统的活动可分为计划、执行、控制功能;

1)计划:

必须对通过每个工作中心的工作流进行计划以满**货期,这意味着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完成:

确保所需物料、工具、人员和信息在需要时能够生产零部件;

排定每个工作中心每个工厂订单的开始和完工日期,这样就能保证订单计划的完工日期。这包括计划人员制定工作中心负荷文档。

2)执行 收集车间生产产品需要的信息

将mrp授权的订单下达到车间,派工。

3)控制 将工作中心的订单根据计划的优先权顺序进行排列

跟踪工作订单的执**况并对比、调整

监控在制品、提前期和工作中心排队情况

汇报工作中心效率、作业时间、订单量和废品率。

4、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具有数据或信息系统以展开工作;

数据库包含的文档有两类:计划和控制。

数据需求——计划文档(熟悉)

部件主文档

产品结构主文档

工艺路线文档

工作中心文档

数据需求——控制文档(熟悉)

工厂订单主文档

工厂订单号

订购量 完成的数量

废品数量 发给订单的物料数量

交货期 优先权

余额 成本信息

工厂订单细目文档

作业编号 准备时间:计划的和实际的

加工时间:计划的和实际的

每项作业记为完成的数量

每项作业记为废品的数量

剩下的交货期或提前期

5、排程(理解)

排程的目的

满**货期

最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源

包括 建立完成产品需要的每项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1、前向排程:

(1)特点:产品一般在交货期前完成,通常会产生库存堆积

(2)适用:决定产品的最早交货期。

一般用于为用户确定承诺日期及计算落后于计划的订单能否赶上进度等目的。

2、后向排程:

(1)特点:与mrp逻辑相同,根据产品的需要安排可用性。这会减少在制品库存

(2)缺点:由于系统中缺少松驰时间,顾客服务可能受到影响

(3)适用:确定订单必须于什么时候开始加工。

由于其能够降低库存,在制造业中被广泛使用。

6、执行计划(理解)

7、输入输出控制(理解)

1)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平衡进入和流出工作中心的工作流;

2)这就是保证排队、在制品、提前期得到控制;

输入: (1)通过订单下达到车间进行控制。

(2)如果输入率增加,排队、在制品和提前期就会增加;

输出: 通过增加或减少工作中心的产能进行控制;

8、作业排序(理解)

作业排序 基于产能(如现有人工或机器可用性)和优先权对每个工作中心加工的实际工件的短期计划方法。

派工 对可用工件在各个加工中心加工进行选择和排序的功能。

9、派工规则(考点)

先到先服务(fcfs):工件按其到达的顺序进行加工。

最早交货期(edd):根据工件的交货期进行加工。

最早作业交货期(odd):根据工作作业时间进行加工。

最短加工时间(stp):工件根据加工时间进行排序。

关键比率(cr): 它是工作中心一个订单相对于其他订单的优先权指数。

9、关键比率(理解)

cr=(交货期-当前日期)/剩余提前期

=实际剩余时间/剩余提前期

toc计划系统。

10、约束理论的由来及平衡思想(理解)1. 追求物流平衡,而不是能力平衡;

2. 在瓶颈资源上损失一小时,就使整个系统损失一小时;

3. 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由瓶颈资源的能力决定;

4. 在非瓶颈资源上节省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5. 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产出,保证瓶颈资源满负荷工作,系统中应设置缓冲环节;

6. 对瓶颈工序的前导工序和后续工序应采用不同的计划方法;

7. 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确定合理的运输批量和加工批量;

8. 批量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变化;

9. 不采用固定的生产提前期,用有限能力计划法编制生产进度表;

约束理论的基本观点:

(1)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每一个作业都是一系列关联的流程。

(2)每一个流程都有明确的产能去生产给定的明确定义的作业产出;

(3)并且,每种情况都有一个流程限制了整个作业的有效产出。

11、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掌握)

瓶颈管理主张在企业内部追求物流的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它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

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

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12、绳鼓理论(dbr)(理解)

drum鼓,生产系统中需要一些控制点来控制产品流动,系统的瓶颈或者次瓶颈就是最好的控制点,输出和市场需求以及系统的能力相关。“鼓”是生产计划的驱动,统一步调

buffer缓冲,为了保证瓶颈的高产出率

时间缓冲:mrp的安全提前期

库存缓冲:mrp的安全库存,jit的缓冲库存

rope绳,建立鼓与其上游工序的联系,起传递生产命令的作用,驱动系统按照鼓的节奏进行生产。

在dbr的实施中,“绳”是又一个涉及原材料投料到各车间的详细作业计划来实现的;

绳相当于mrp的指令或jit的看板

绳应保证库存量或在制品数量最少。

总结: 为了使工件不在瓶颈工序前过多地积压和在瓶颈工序后能迅速成套,对于瓶颈工序前的工序按拉动方式编制计划,而对瓶颈工序后的工序则按推动方式编制计划。

13、根据负荷率确定瓶颈(熟悉)

瓶颈:产能等于或低于对其需求的设备、功能、部门或资源

缓冲环节应设置在瓶颈工序之前,以及与通过瓶颈工序的物流相关的装配工序之前。

凡负荷率等于或十分接近100%的设备就定义为该单元计划区中的关键设备,即瓶颈资源。

14、瓶颈资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熟悉)(ppt 49—57)

15、非关键件生产作业计划(理解)

目标:满足零件生成齐套性要求

发挥平衡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作用

1. 根据一定的优先规则,确定非关键件的投产顺序

2. 确定各计划期内各周投产的零件

3. 编制单元生产日程计划

16、生产作业完成情况考核(理解)(ppt 67—71)

第四讲信息化时代生产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重点:1) 成组技术。

2) 推式生产与拉式生产的特点。

3) mes的理念及定位。

4) 大规模定制。

难点:1) 看板的作用。

1、并行工程的概念(理解)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服务过程、维修过程等)进行并行、集成设计的综合系统工程方法。

2、并行工程的本质特征(理解)

并行工程的本质特征是在任务开始的早期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任务全生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解决好产品的可加工性、可装配性、可检测性、可维修性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方便性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避免很多问题在产品开发的后期才发现,并因此而不得不修改设计,进行大量的返工。

4、并行工程的四个关键要素。

组织变革 满足用户需求与质量保证

必要的支持环境

产品开发过程改进

5、capp的概念(理解)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是在工艺过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以帮助提高其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一种技术,它的目的是将产品的设计信息和企业的生产数据归并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使该系统能产生可用的工艺规程。

6、成组技术(熟悉)

7、制造工艺相似性(熟悉)

现代生产管理总结

第三讲生产作业控制。重点 1 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过程。2 排程。3 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4 瓶颈资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难点 1 根据负荷率确定瓶颈。疑点 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1 不同生产类型下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 理解 1 大批量生产。特征 生产的品种 数量有限,且相对稳定 每一品种的产量大,生产...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

第一章第一节现代企业生产系统 一 生产系统的概念。生产系统是现代企业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由 商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经过企业的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将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型产品或无形服务,供给用户,实现价值增值。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 生产对象 生产手段 生产信息 生产。资金等。劳动力 主要指劳...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

二 市场导向原则。1 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向市场 社会 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收益,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 市场是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3 企业必需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4 市场的需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