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将相和第2课时语文S版

发布 2024-02-05 21:30:04 阅读 9805

1.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课件。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二、三个小故事。

1.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学习“渑池之会”。

自学提纲: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了下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老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通过独立阅读,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入理解、挖掘。出示幻灯片,阅读思考: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4.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而又直率的性格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蔺相如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还能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2.分角色朗读全文,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3.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

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1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4.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1)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5.复述这三个故事。

6.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1.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

2.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教师分析较多,读得太少,就会淡化语文的感悟,出现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3.这堂课容量较大,教师应合理安排各个部分。

1.看拼音,写字词。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课文一共讲了几个故事?你能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吗?

4.学完课文后,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以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将相和”的真相:中国古代外交的平衡术(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详细的故事,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熟悉,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将相和”故事的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nài),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

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当时,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但其外交遗产还在,各国内部,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其内部也有外交分歧。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他只是亲秦,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打了无数的仗,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

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在《史记》的记载中,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因为消极避战,中途被撤了。

课文中说,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他们怎么计议的呢?

大家开了半天会,结论是:呜呼!无法可想。

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在国际上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是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

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秦的传,就明白了,苏秦当年搞合纵,佩六国相印,孤立秦国,他的大本营就在燕国。

燕国也因此捞取不少国际好处,所以,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以致后来有燕国策划“荆轲刺秦王”的事发生。

缪贤与燕王结好,当然是抗秦派,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缪贤赏识,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

蔺相如的行为也是如此。他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6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学习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 难点 能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6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26 将相和。一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二 教学重难点。读讲故事,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三 设计理念。教 将相和 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说的 我廉颇攻无不...

五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案例

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根据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编 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 热爱祖国 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执教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