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用电知识安全教育

发布 2024-03-15 05:05:15 阅读 5248

首先我感谢学校和班主任王老师给我这次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机会儿,让我再次仿佛回到了我的初中学习的美好时光。我这里有一份关于电的材料,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一下。

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追容易出事故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些日常用电常识,避免出现触电事故,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

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今天就学习这里,今后有机会儿,再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初中生安全教育知识

实验 实作安全。1.加强校内有毒 有害及有放射性各类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建立台帐,严格把好物品的收发关。2.实验操作时,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不得自行其是,若不慎将酸 碱腐蚀性液体沾在手上或其他地方,应尽快用清水冲洗干净。3.未经许可,学生不得进入实验仪器物品保管室和实验操作室...

初中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校中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和校外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 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 了解 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

初中生安全教育

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初中生安全教育讲稿。老师们 同学们 晚上上好!今天是2017年4月16日,每年的4月15日是。全 家安全教育日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 溺水 交通事故等,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非命,这意味着每天就有一个班级消失。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相当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