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发布 2024-03-21 12:20:02 阅读 6597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10、科技常识;

11、中国近现代史;

12、世界现代史;

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1、单选;

2、多选;3、不定项选;

4、实务;5、论述;

6、简析;7、写作;

8、案例分析;

9、综合分析;

10、材料处理。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其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思想;

第二成果,***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未来;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填空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 1 2 教育随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 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 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而之后的非...

2019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试题1 民法不保护下列主体的权益 a 公民的合法权益。b 私人的合法权益。c 外国人的合法权益。d 不当得利。答案 d试题2 甲 乙两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为保证合同的履行,甲按约给付对方4万元定金后,乙企业违约。甲企业依法有权要求乙企业给付 a 2万元。b 4万元。c 8万元。d 6万元。答案 c试题...

2024年湖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婚姻法分析

d选项是调解不是诉讼离婚的必经程序,我国 婚姻法 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从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调解是离婚的必经程序,只有在调解无效的情形下,才准予离婚。古语云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这是我国考虑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