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发布 2024-05-04 03:10:10 阅读 8003

教案。检印:课题。

3.3、我们来造“环形山。

编号20180619

授课时间4月10日课时。

1第1节。安排。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是月球上的环形山,二是造“环形山”,教材分析。

三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四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3、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4、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环形山的成因。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资源、多**课件、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准备水。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5、进一步分析**,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

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

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在星空中 二 》教科版

教案。检印 课题。3.7 在星空中 二 编号20180623 授课时间4月18日课时。1第1节。安排。本课分为三部分,一是开个交流会,二是认识夏季主要星座,教材分析。三是制作活动观星图。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1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2 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9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 物质 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2

六年级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 物质 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