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创新教案

发布 2024-05-06 23:40:11 阅读 4057

《化石》创新教案。

教材分析课文分为四部分:

一、理解化石的概念及作用。对化石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表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石的含义及作用。例如对遗体、遗迹或遗物的描述和理解有利于后面对不同种类化石的理解。

化石的作用,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通过化石可以理解生物的演变、帮助确定地质年代。例如一些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另外,化石还有许多特殊作用,例如植物化石又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而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了解化石的一般成因。课文用了四幅图来表达化石形成的过程。**1是原始森林的桫罗、水松等植物倒入湖泊中;**2是原始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3是桫罗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形成实体化石。

**4是化石采集场,专家正在挖掘化石。这四幅图展示了化石的一般形成过程。

三、交流关于化石的信息。**展示了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琥珀化石等四种古生物化石。前三种属于模铸化石,后一种是一种特殊的化石——琥珀化石。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遗迹化石(例如恐龙蛋化石)、化学化石(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有机分子氨基酸、脂肪酸等与岩层一起形成的化石)。

四、推想鱼化石形成的原因。此部分内容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化石的相关知识结合鱼的生存环境推想鱼化石的成因,并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通过学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由于本课活。

动材料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需教师注意课堂材料的搜集。

学习目标。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化石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化石的形态推测生物的原貌。评价任务。

1.能够简单描述化石的形成过程。

2.根据不同的化石标本,简单推测相应生物的特征。教学准备。

1.相关的课件或**(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鸽子、鹰的**)

2.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此课利用网络上课比较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中的问题、**个性化的问题或拓展性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1.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2)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4)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二、**新知。

1.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1)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像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2)**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琥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2.

了解化石的成因。

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

课本中**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3.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1)看一看课本p3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3)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4.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

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沙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5.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一、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2.请学生看一看课本p4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

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3.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平、像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4.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1)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2)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3)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二、认识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的作用。

1.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1)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2)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三、认识更多的古生物及化石。

1.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

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讲解交流。

2.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

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化石。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的形成:古代生物经过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高温高压下形成的。教学反思。

对化石概念的诠释,课文中的语言通俗易懂。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课本列举两例我国挖掘的有代表性的化石,充分展示了我国古生物学的进展,特别是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其科学价值无法估量。初步认为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中华龙鸟是鸟类真正始祖,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学说,并将原始鸟类演化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真鸟期。

四个阶段的代表在辽宁西部都有发现。这些发现引起世界轰动。对这些成就的了解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继续**科学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远古生物的复原物是怎样做出来的?”问题感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几中复原图制作的方法或技术:第一种,先将化石骨骼作立体拼装,再根据骨骼复原肌肉,最后根据现存生物中的它的同类推断它的外貌、颜色。

第二种,研究远古人类的岩洞壁画。第三种,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复原远古生物的外形,例如中法合作复原的“陨县人”,就利用了美国生产的先进ct扫描仪测定化石形状,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彩色激光扫描仪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等技术。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月球上有什么》创新教案

月球上有什么 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旨在教会学生怎样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关于月球的资料,怎样从这些资料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及怎样根据这些基本的信息分析关于月球的问题。为此教材设计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一 学生相互交流关于月球的已经知道的情况。课本直接揭示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从古到今,人类对月球不...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巧妙的结构》创新教案

巧妙的结构 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在引导学生对建筑物的风格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 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等三项活动。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建筑物的形状与结构,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以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 分类能力。活动2是一个学生自主 活动,...

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杠杆》创新教案

杠杆 创新教案。教材分析 第1课 杠杆 是 简单机械 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杠杆的组成和作用。杠杆 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通过一系列的 活动,让学生认识杠杆上有动力点 阻力点和支点,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