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第四讲体会句段作用

发布 2024-05-08 11:30:14 阅读 4034

第四讲体会句段作用。

1、句子的作用。

位于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结构位于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

位于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突出主题。

2、叙述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三、记叙文记叙顺序的作用。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四、记叙文表达方式的作用。

人物描写:体现了人物的。特征(性格、品质等)

1、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体现了作者。情感,烘托人物形象。

2、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4、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专项练习。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

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她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

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

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条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围巾一直会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他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

他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他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

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

1).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

2).说完,他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3.第四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提示,将体现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说说理由。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3分)

7、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60字左右)(3分)

唤醒生命。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

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

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大地的耳朵。

⑴小时侯,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⑵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⑶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⑷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⑸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⑹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⑺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⑻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

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2024年春季六年级下 第四讲专项复习 立体几何综合

思维起航。1 训练目标。知识传递 掌握几种平面图形的线 角的概念及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能力强化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画图能力,辨别能力。思想方法 画图思想,转化思想,对称思想,公式思想。2 知识与方法归类。1 长方体共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叠放...

2024年六年级秋季班数学第四讲转化单位

学法指导 在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要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分率确定不同的单位 1 同时,为了寻求具体数量与分率的对应,常常需要单位 1 的转化,使较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一 几种常见类型的转化。1.甲是乙的,问乙是甲的几分之几?2.修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余下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上册数学思维第四讲 转化单位“1” 一

六年级上册数学思维第四讲 转化单位 1 一 一 课本拓展 1 在 里填上 或 altimg w 16 h 43 4 altimg w 16 h 439 altimg w 16 h 43 altimg w 16 h 43 9t latex orirawdata frac altimg w 16 h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