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圆周率的历史》

发布 2024-05-09 07:15:09 阅读 3094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目的是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史实资料,更希望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第一个资料,说明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都**于生活。还介绍了最初的方法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三个资料,分别介绍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这两个人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这种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的介绍,也可能为后面学生探索圆的面积提供思路。

第四个资料,介绍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的贡献。教材不仅仅介绍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还列举了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个资料,首先说明了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后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

第六个资料,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法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

教学目标。1.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阅读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极限思想、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极限思想、转化思想。

课前准备。多**课件;学生准备:阅读教材、收集有关圆周率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

1.师: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在计算圆的周长的时候,需要用到圆周率。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它是怎么来的呢?

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

圆周率发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许多同学已经阅读了课本上的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大家也搜集了关于圆周率历史的信息,,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到的信息吧!

3.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圆周率的历史。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书籍等自主获取信息是现代了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教学前,让学生通过读书、上网搜索等方法获取有关圆周率历史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交流】

1.师: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可能各不相同,让我们来一同分享吧!圆周率的研究历史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我们搜集到的信息也很丰富,老师建议让我们这样来分享这些信息吧:

把圆周率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测量计算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可以吗?大家先分小组商量一下怎么汇报,推荐代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得清楚。

2.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板书:实际测量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3.师:

在汇报的时候请介绍清楚代表人物、基本方法、大约年代、主要结论。4.师:哪个小组来介绍第一个时期——测量计算时期?

5.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

1)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圆周率。大约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周髀算经》就有介绍。方法是通过轮子转一圈的长度,观察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测量、计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

2)《周髀算经》中的记载是“周三径一”就是一个圆,“周”就是周长,“径”指的是直径,它的周长是3份的话,直径就是1份,也就是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3)那时候的圆周率一般都采用3来计算圆的周长。(4)**教的《圣经》也把圆周率取为3。

5)我国的《周髀算经》比《圣经》要稍微早一些,不过在大约公元前950年,中国、印度、巴比伦几乎都在使用3这个数值来表示圆周率,人们对于圆周率的研究真够早的。

6.师: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好像我们曾经用过,还记得吗?

7.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再除以直径,都是三倍多一些。教师板书:

研究方法:观察、测量、计算,研究结论:周三径一。

8.师:第二个时期。9.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

1)几何法时期,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中国的刘徽、祖冲之。阿基米德用的方法是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的外切正多边形进行研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祖冲之用的方法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2)阿基米德在《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

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刘徽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7

22355,密率为。7113

是3.14;祖冲之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并且得到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

3)阿基米德和刘徽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不过阿基米德研究圆周率的时间比刘徽稍微早一些,但刘徽运用的方法和他不同。祖冲之大约在1500多年前。

10.师:他们三个人对于圆周率的贡献是很大的,在数学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徽和祖冲之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大家想一想,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11.师:让我们来看看书上对于他们的介绍吧。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圆 中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对圆的认识,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及圆的画法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 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它们的周长 面积计算方法。本节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知道。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感知圆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圆 中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对圆的认识,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及圆的画法。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 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它们的周长 面积计算方法。本节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知道。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感知圆应用的普...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导学案8《圆的面积三》

学习目标 1 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2 培养学生主动研究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学习重点 难点 圆环的特征 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学习准备 一个光盘。温故互查 1 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面积 1 r 5cm2 d 8dm3 c 18.84dm 2 有一个圆形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