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教学教案

发布 2023-09-12 16:36:52 阅读 6868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郭锋。

教学依据。“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最早记载诸葛亮的篇章,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新课标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葛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式。

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的学习,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构思。

欲识他年分鼎处——诗为引子。导入。

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

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的铺垫。

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他山奇石巧攻玉——**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段),通过课文与**片段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缭绕清流牵一脉——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课堂实录。欲识他年分鼎处——诗为引子。导入。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份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人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文从旬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儿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

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2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进行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1:我会分析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2: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

(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的讨论)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第4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

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1: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

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2: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

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又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

生3: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就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

“君与俱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像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

我们再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

人教版九年级上《隆中对》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 隆中对 教案设计。隆中对 是 诸葛亮传 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不妨看看人教版九年级上 隆中对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 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26 1 1教案

本章概况。本章由三个部分构成 1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3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知识方面,它是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认识的完善与提高 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初等函数的基础 本章配有丰富的实际应用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26 1 2教案

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 ax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其性质。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中,体会数形结合与转化,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