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20天冲刺专题检测试题

发布 2023-12-09 00:55:11 阅读 4491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顽强的yì lì( 可以zhēng f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2.古诗词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江山代有才人出。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煜在这些词句中以丝缕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形象而深切,可谓千古妙笔。

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以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选择两句加以修改。(4分)

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关键时刻,在我省一套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正式启动。②通过这套指挥系统,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向省领导汇报全省甲型hlnl流感的防控情况,省领导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防控工作发出指令。③采取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处理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4.根据语意,仿照画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

般的安适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

5.每年3月22日,是 “世界水日”,学校开展了“珍爱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你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完成下面题目。(5分)

班里准备办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请设计两个栏目并将栏目名称写下来。(2分)

在生活中,你一定发现了很多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请你写三条防止浪费水、污染水的建议。(3分)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

”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

”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6.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3分)

7.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3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8.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3分)

9.在听到打铃的老师傅说“我不是姓侯,我姓孙”之后,“我”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请你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完成10~11题。(4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②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茅屋)。②归来:指作者淳熙八年冬**落职归隐。

10.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2分)

答。11.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作者在词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1分)

一]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②白:告诉。③审:确实。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⑥牒:文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a.二人并游太学 b.元伯具以白母。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d.勉许为办事。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14.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3分)

四、作文(30分)请以“细微处见真情”为题,写一篇左右的记叙文。

考试语文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1.毅力征服2.①各领**数百年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共4分,每小题1分)

3.①把“在我省”移到“正式”前 ②删去“使”,或删去“通过” ③采取”改为“采用”,或删去“采取” (3分,各1分) .

4.示例:一回回送行,一天天守望,母亲的牵挂如岁月般的绵长。(3分。要求符合语境,句式基本相同,比喻恰当;有欠缺酌扣)

三、(一)10.屋外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1分);渲染了词人所处的恶劣环境(1分);句中的“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的情景拟人化了(1分)。(意对即可)

11.作者在词中流露出身居荒村陋室,凄凉孤寂之感(1分),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的鲜明的爱国热情(1分)。(意对即可)

12.a. (一起) b. (详细) c. (给予) d.(答应)

13.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24年中考语文20天冲刺专题检测试题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27分 卷面 书写另占5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t ng 的长江 语文是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荒郊野外随风pi o 散的蒲公英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m 的荷塘 语文是暴风雨中的高傲海燕,语文是沉舟...

2019中考语文60天冲刺训练试卷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7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形式 闭卷 温馨提示 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30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裨益 b 酝酿 ni ng 广袤 m o 称职 ch ng b 镌刻 j n 褒贬 ...

2019中考语文60天冲刺训练试卷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4 语文素养 42分 1.在下列方框内直接填写诗句,或按提示写出相应诗句。12分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逢入京使 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 清平乐 村居 杜甫 望岳 一诗中表达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的诗句。是。李白的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