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发布 2023-12-25 07:00:13 阅读 5743

赣州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2015年3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

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人民**》)

1.下列关于原文第。

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注之与语。

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

“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

”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

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

“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拨:治理。

b.后坐事谪知桐城坐:因为。

c.帝尝御东阁御:主掌。

d.视诸儒最旧视:与……相比。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5分)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杂诗六首(其一)

宋·刘挚。四序若转毂,万物变秋风。

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寒鸱坐晴屋,阴虫凄暮丛。

灵凤杳何许,寂寂朝阳桐。

注】刘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谪,后流放新洲,含冤而死。

8.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两句是。

2)陶渊明《饮酒》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2024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赣州市2014 2015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2015年3月。本试题分第 卷 阅读题 和第 卷 表达题 两部分,其中第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

2024年高三摸底考试语文默写篇目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2024年越秀区高三摸底考试试卷

每年太阳有两次垂直射向广州 一次发生在6月12日前后,另一次出现在7月1日前后。将矿泉水瓶竖立在越秀区的水平地面上,在2013年7月1日中午12时30分47秒 北京时间 就可以看到 立竿无影 据此回答1 2题。1.每年太阳有两次垂直直射向广州,这是因为。a.广州位于23 26 上。b.广州位于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