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点要点

发布 2024-01-03 20:30:08 阅读 3262

一、整体原则:

1、注意时间分配,基本上一分一分钟,力争留出5分钟余地;

2、选择题相信第一直觉,不要轻易做改动;

3、读懂题干(要有圈划提醒)再答题。

4、遇到难字,先想想字形词义再落笔;

5分条答题,勿超出答题框。

6、留出3---5分钟的复查时间。选择题的填涂,作文题目。

二、具体试题类型:,

解题思路:①标上序号,通读全文②了解大意,抓关键(重点字词:一般、全都、大概、只要……就)(观点句、肯定、推测)③审读题干,筛选信息④细心对照,一锤定音。

注意设题角度:①张冠李戴②范围失当③无中生有④未然已然⑤曲解原意⑥强加因果。

排错原则:排错、排异、排无, ]

主观题答题原则:分4点阐释。

大体方向:四方面(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一读者。

认真审题,真正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思路。

掌握四循环的思维模式。牢记情节作用、次要人物作用、物象作用、环境作用、标题作用等。

答题要规范。分条作答;有概括,又有不脱离文本的分析。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从2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或愿望)。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或现象)。

次要人物的作用题。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主题服务的。**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的主题,又增添了**的艺术感染力。

物象的作用题。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⑴运行模式:a基本式,开端_发展_高潮-结局,如《面包》b.摇摆式,在发展部分迭宕起伏,如《优哉游哉》c.悬尾式,欧。亨利手法。如《保护人》

⑵情节设计的技巧:a.注重节奏。

如《智取生辰纲》b.巧合。如《麦琪的礼物》c,串连。

跨越时空组织材料,如《血的故事》d 突转。或柳暗花明或风波骤起。如《保护人》e.

悬念,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如《祝福》

⑶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1)**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1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套中人》2.从**的标题入手。

如《药》3.抓住情节题材细致分析。如《药》4.

鉴赏人物形象,探索其社会意义5.分析作品描写的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6.

通过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来概括主旨, ,

1设置悬念2.作**线索3.为塑造人物服务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主题, ,

1.语言角度,修辞及效果(语言风格有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2.结构角度,开头/结尾/铺垫/伏笔/照应/过渡/悬念/波澜。

3.表现手法角度,想象/联想/虚实/夸张/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误会/巧合等, ,

所谓的“**题”还是以文本为依据进行的归纳概括。有时适当联系一点时事或命题者在题目中所提供的相关内容,作些推导。

答题要点:1.有明确的观点。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有些阅卷老师会按字数多少、书写是否美观给印象分!)

5.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

把握主旨:①看对象——明文体②找特点——理思路③抓关键,提主旨。

知识储备:标题的作用 a 设置悬念b 标题就是**的线索c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d 推到情节的发展或推到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e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作用:a表现作者的情感,突出事物的特点,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点明文章中心b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c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性和可读性。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a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b具有例证的作用)

某一事件的作用(a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引用的作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或充实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a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b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c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d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e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f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g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 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修辞的词语;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⑨多义词语。

一个原则: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202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第一讲文言实词。所谓 常见文言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 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2024年高考语文考点分类解析考点11名句名篇默写

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分类解析。考点11 名句名篇默写。2016 新课标全国卷乙卷 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荀子 劝学 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 在 出师表 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正是危急存亡之时。3 在 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

2024年高考语文考点分类解析考点11名句名篇默写

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分类解析。考点11 名句名篇默写。2017新课标全国卷乙卷 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曹操 观沧海 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 峰峦矗立的景象。2 杜牧在 阿房宫赋 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