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物理实验题复习

发布 2024-01-05 19:10:05 阅读 1682

类型1 光学实验。

.**光的反射定律。

2.[2018新疆乌鲁木齐]在**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转动。

甲乙。1)如图甲,当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方向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当入射光eo向on靠近的过程中,发现反射光of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为了精确**反射规律,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刻度尺、 和 .

2)如图乙,保持左侧纸板和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右侧纸板绕on转动,此时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结论。

.**平面镜成像规律。

3.[2018四川南充]如图是小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中小明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5 cm处,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 cm.

.**光的折射规律。

4.小丽同学想**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的规律。她将细光束分别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和玻璃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比较表中第一列与第二列(或第三列)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时。

2)老师告诉小丽,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时,折射角的大小与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入射角相同时折射角越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

6.[2018湖北荆州]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已知凸透镜a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 cm,凸透镜a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在图甲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 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类型2 力学实验。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1.[2018江西]2024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摘要).

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是做运动的。(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测量固体物质的密度。

4.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木块,将其放在水中时,小木块浮在水面上。用以下两种方案测量该木块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前,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则平衡螺母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天平平衡后测得小木块的质量为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0;

3)用细针将小木块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1,则木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

方案二:1)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2,如图所示;

2)用一个体积为10 cm3的铁块和小木块拴在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3=90 cm3;

3)从量筒中取出铁块,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4=68 cm3,则木块的密度ρ= g/cm3.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误差比较小的是 ,理由。

.测量液体物质的密度。

6.[2018山东临沂]小明所在的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 g/cm3的盐水。

1)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利用ρ=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

2)小组成员认为该方案会使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3)小组成员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调节;

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g(如图乙所示);

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15 g;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g/cm3.

4)为配制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 (选填“加盐”或“加水”).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8.[2018四川乐山]在学习摩擦力时,小强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他通过甲、乙、丙图所示的实验进行了**,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a.如图甲,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木块与长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b.如图乙,在木块上加一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c.如图丙,在木板上铺上毛巾,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1)以上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a实验中,滑动摩擦力为 n,若拉力增大到2 n,木块做加速运动时,滑动摩擦力为 n.

2)比较a、b实验得出结论。

3)比较b、c实验得出结论。

4)如图丁所示,小强继续利用以上器材来研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他水平拉动木板向右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木块相对地面保持静止,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的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向是 .

9.[2018广西梧州]在“**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中,小英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第1次和第2次实验中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拉力的大小。

2)比较两次实验,得出结论。

3)比较两次实验,是为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刚开始小英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7 s时受到的摩擦力为 n.

5)小芳同学将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大小为 n.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6)小芳在做图丁实验时,拉动木板没有及时停下来,当木块有七分之一滑出木板表面的时候(木板仍未停下),摩擦力大小为 n.

.**二力平衡的条件。

10.[2018广西河池]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张三同学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

1)实验中发现两边的钩码质量不相等时,木块运动,质量相等时,木块静止,说明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是力的。

2)接着张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到小木块不能平衡,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3)在另一小组实验中,李四用小车代替木块,如图乙所示,同学们认为李四的实验装置优于张三的实验装置,其主要原因是。

安徽省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一 填空题。1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出自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 夜宿山寺 其中 不敢高声语 中的 高 是描写声音的 选填 响度 音调 或 音色 2 液体表面部分分子挣脱其他分子的束缚,逃逸到空气中,这是蒸发的微观本质 同样,固体表面分子也可以逃逸到空气中,这是升华的微观本质 把糖块放进水中,...

2024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

一 填空题 23分 1 便携式收音机的额定电压为6伏,应该用 节干电池 联起来作为电源。2 当在电阻为10欧的导体两上 伏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4安,若要用实验室的电压表测量这时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表应选 的量程。3 用过一段时间的菜刀,要把它磨一磨,这是为了减少 从而达到增大 的目的。4 患近...

2024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

二 选择题 每小题3 分,共27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该选项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0 图中的四幅 是生活和生产中的场景,对其能量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图中,货物被举高后内能增加了 b 乙图中,列车速度增大后动能增加了。c 丙图中,握力计发生形变后弹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