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发布 2024-01-06 11:50:13 阅读 6397

2015—2016学年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abcd

3.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据此回答4题。

4.“中部崛起”是针对“中部塌陷”而提出的,“中部塌陷”主要是指。

a.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b.中部出现产业向西转移,人口向东部迁移的现象。

c.中部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过大,出现了地面塌陷。

d .中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落后于西部。

5.我国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加速对西部土地资源的开发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资。

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bcd. ③

图6为某国四地(四地间距离大致相等)某种重要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6--7题。

6.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四地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确定区域优势,发展优势部门,需要综合评价区域生产发展条件。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各部门生产发展所需要满足的布局要求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逐条比较,最后进行综合评价。下表是石油化工和水泥工业布局的要求与某区域的条件的比较表。

分析**内容,完成8~10题。

区位因素重要程度:★指向性要求(最重要要求)◇重要要求▲一般要求。

8.该区域发展石化工业的市场条件不够理想,但下列区域优势条件能对其起到明显改善作用的是( )

a.用地 b.运输 c.税收 d.用水。

9.该区域发展石化工业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是( )

a.建立批发市场 b.扩大资源**。

c.引进外来劳动力 d.建立发电厂。

10.该区域不宜大规模发展水泥工业,其限制性因素是( )

a.燃料不足 b.资源不足 c.批发机构少 d.市场容量小。

近。二、三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有的文章称其为:“民工荒”。围绕该主题,完成11~12题。

11.右图是四种〔业类型对区位因索的依赖程度,易出现“民工荒”的工业类型以哪一种为主。

a.a b.b c.c d.d

12.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利弊分析正确的是: (

①对东部地区而言能缓解“民工荒”

能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④东部地区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而中西部地区不具备。

abcd. 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回答13—14题。

13.两地气候要素和数值差异最为显著的是( )

a降水和干湿状况b季节变化。

c气温和热量d气压和盛行风向。

14. 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b纬度位置和地形。

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5~16题。

1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读“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回答:17-18题。

17.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沿边省区的省会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18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 )

a.交通便利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高w

c.劳动力资源丰富d.土地资源丰富。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20.图中①③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盐碱化 ④空气污染。

ab.③④cd.②④

图7 表示2000-2024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8表示2024年、2024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1~22题。图7图8

21.2000-2024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bcd.②④

22.与2024年相比,2024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市场c.土壤d. 机械化。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24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23-24题。

23.2024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绿地用地

c.道路用地 d.工业用地

24.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美化城市环境 d.改善交通建设。

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中心分布图,据此回答25-27题。

25.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

ab.①→cd.④→

26.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消费市场扩大 b.原料**充足。

c.劳动力廉价 d.技术水平较高。

27.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b、就业压力增加。

c、人口向内地集中d、产业升级加快。

图1是某区域图,读图判断28—30题。

28.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山脉 b.河流 c.交通线 d.民族分布。

29.该地区公路线的分布大致

a.沿山脊延伸 b.沿山谷延伸 1 c.沿等高线延伸 d.呈东北——西南走向。

30.图示区域吸引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来投资建厂,据图示信息分析,这些企业的主要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 b.建筑陶瓷 c.电子产品 d.服装鞋帽。

2015—2016学年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地理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2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命题人 黎日英监题人 地理组。第1卷 选择题,共78分 一 单项选择题 3分 20 60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据此回答1 2题。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貌自西向东表现为山地 高原 平原。b 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 每题1.5分。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下列中的。a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b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c.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秦岭 淮河。2 秦岭 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a 湿润区 带 b 湿润区...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2012 2013学年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 100分。分数。一 单项选择 每小题3分,总60分 1 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距海洋远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纬度位置偏高。abcd.2 西北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 荒漠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