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发布 2024-01-16 13:50:06 阅读 2398

这次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结构和题目设计跟2024年全国课标i卷一致,论述类设计3道选择题,选文是宗白华的《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文言文4个题目,其中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选择题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这和去年的课标i卷是完全一样的,文段选自《宋史辛次膺传》;诗歌鉴赏2道题,选的材料是一首元曲,名句名篇默写仍采用情境式的形式命题,2小题选自高中,1小题选自初中,分别是庄子《逍遥游》、李白《蜀道难》和陆游《游山西村》;选考的内容仍然是**和人物传记,**用的材料是薛媛媛的《湘绣旗袍》(获**月报百花奖)是一部颂扬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见证湘绣工艺多舛命运的长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实用类考的材料是:《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语用题5道题,其中3道客观题,分别为词语填空,考的是近义成语的辨析,语病题,考的是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这三种类型,衔接题考的是嵌入式的,2道主观题,跟去年一样,16题补写语句,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几次饮食变革,17题徽标题,考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徽标的主体图形,要求写出构图要素和寓意;作文是材料作文,选取当下社会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流浪汉街边“晒”身世(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经济上的援助作题材,这样的题材,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里的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具有普适性和可写性。

我校的考生考试情况大致如下:理1平均分73.5,1人及格;理2平均分81.

71,14人及格,其中上100分2人;文1平均分62.6,1人及格;文2平均分86.9,17个及格,上100分5人。

试卷由客观题32分和主观题118分总分150分构成。客观题的难度适中,主观题的答题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7.翻译题分析。

学生作答时存在的问题。

1.重点字词翻译不到位。

问题最严重的是第一句的“宥”和第二句的“趣”。

大多数的同学第一句的译文体现不出“宥”字的含义,在能够体现出字意的同学中,能正确翻译出“宽容”之意的也是寥寥无几,大多翻译为“释放、放了”。有少数一些同学翻译为“请他们吃饭”、“好好招待他们”这类含义,可能是把“宥”错看为“肴”。

第二句的“趣”字,体现不出这个字的含义,还是学生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有部分同学按照[qù]这个音来翻译,所以“有趣的”“高兴地”这类含义也很常见,也能够理解,但是还有一些同学翻译为“搞笑的”“开玩笑”。

除了这两个字,第一句中的“余”也是问题比较严重的,很多同学把它译为“我”,“我全都宽恕他们”似乎是通顺的,但是若结合前面的“辛次膺活捉贼寇头子五人”来看,前后明显不通顺,所以把“余”翻译为“我”也就不对了。再就是第二句的“是”字。在这句话中,“是”字应该是作为知识代词“这”,出题者想考察的也应该就是点,所以很多同学把它翻译为“你们”,也就不正确了。

2.译文不通顺,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第一句中,“生致首领五人”前应该补充出主语“辛次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补出主语,比如“贼兵战败逃跑,溃不成军,活捉了五个首领,其余的人全都放了他们”,“活捉”的主语是贼兵,“放”这一动作缺少主语。还有同学把“余悉宥之”译为“其余的人我全都宽恕了他们”,这个“我”,根据原文信息,找不到对应的人。

第二句的“是皆吾民”这句,很多同学译为“都是我的城民/百姓”,缺少主语。

第一句的“生致”,可以翻译为“生擒”,但是很多的同学写成了“生禽”。

3.翻译时不能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多采用意译,并且意译得毫无根据。

第一句的“生致首领五人”,很多同学的译文是“生还的首领有五人”、“让五个首领活着”。“余悉宥之”一句,很多同学译为“结为好友”、“其余的人杀死了”、“在辛次膺左右辅佐他”,甚至还有“共助我完成大业”一说。

第二句的“趣令复业”,同学们翻译为“赶着时令从事农业生产”、“搞笑的是竟然叫他们复归原职”、“这不是让我恢复以前的职业”、“是有趣的农业生产”……翻译为“农业生产”还能理解,因为前面有“锄櫌”,但是“复归原职”就真的找不到根据了。

4、本板块备考建议。

1.落实重点字词,强调一字一词对应翻译,如果要意译,一定要有依据;

2.落实重点句式,译文一定要体现出句式特征;

3.句子翻译完成后,要再检查,排除语病及错别字,省略内容要合理补充,确保句意清晰连贯。

4.注意书写。字迹不清晰,书写潦草,阅卷老师看不清楚你的答案,会影响得分。

诗歌鉴赏分析:

学生作答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真审题,作答不仔细。譬如第9题要求回答这首元曲中“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诗中尾联所用手法有何区别,部分学生偏偏将范围扩展到全诗。又如第8题题干明显说的是“这首元曲写到的西湖好处有哪些”,不少学生回答“可以登门拜访苏轼”,然而一个在宋代,另一个在元代,如何登门拜访呢?

可见学生作答时欠缺思考。

2、诗歌读不懂,存在阅读障碍。就学生答卷来看,这首元曲中“山光如淀”的“淀”字、“湖光如练”的“练”字是理解上最困难的两处,改卷中看到“淀粉”“沉淀”“历练”“练习”等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果说不知道“淀”指“青黑色的染料”、“练”指“白色的丝织品”,这还情有可原,但若将“休放转”解释为“调转船头”,就实在让人不明所以了。

诗歌的字面意思没法理解,作答情况也就必然不理想。

3、各种表现手法的概念混淆不清,滥用术语。第9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大部分学生没能准确答出元曲的间接抒情和白诗的直抒胸臆。很多人认为元曲用的是“反衬”而白诗用的是“借景抒情”,前者大概是误把“反衬”和“侧面烘托”混为一谈,后者大概是没注意到“最爱”二字吧。

除此之外,为了拿分,胡乱堆砌术语的现象也很普遍,譬如“比喻”“拟人”“排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词纷纷登场,抑或出现一句话里前后矛盾的情况,例如有学生写道“白诗直抒胸臆,通过对钱塘湖景物的描写,间接抒发了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没有掌握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以及如何区分这些手法。

4、拓展篇目背不出,无从比较鉴赏。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本是高考要求必背的篇目,但是我们的学生平时不够扎实,张冠李戴的问题很严重,有的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的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接下来备考中,老师们应提醒学生进一步落实背诵篇目,因为除了默写题要考查,诗歌鉴赏也可能涉及。

5、不能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倾向主观臆断。一些学生有种思维定式,看到“酒杯”就认为是“浇愁”,看到“明月”就认为是“思乡”。虽然我们强调要积累常见的意象,但是做题时也要避免生搬硬套。

若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能力,平时的积累也只会变成一种枷锁。

6、错别字出现频率高,书写潦草。这次改卷中碰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直抒胸臆”写成“直抒胸意”,也有不少人将“烘托”写成“烘脱”,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一时笔误,又或许是长期以来一直没得到纠正。语文科考试主观题多,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

10、默写题分析。

学生出现问题总结。

1、音、形、义相近(同)字误写。

某些字与错写字读音相近或相同而出现误写。如第一小题“(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中将“誉”误写成“欲”“喻”,第二小题“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中将“尔”误写成“而”“耳”,第三小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将“腊”误写成“辣”“蜡”,“浑”误写成“混”“荤”,“足”误写成“逐”等。

某些字则是与错写字字形相近而出现的误写。如第一小题中将“沮”误写成“阻”,第三小题中将“浑”误写成“辉”“挥”等。其中错误频率最高的是“豚”字,将右边的“豕”写成“豖”。

还有的错写字是跟原字同义而出现的。如第二小题中的“岁”误写成“年”“载”等。

2、忽视字形细节而误写。

部分考生在书写时或潦草马虎,或因书写不规范导致笔划粘连、潦草难辨,如“沮”三点水书写不规范误写成“诅”,“八”笔划粘连误写成“入”或“人”等。

3、不能理解记忆而误写。

许多考生是机械地读背作品,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字义到句意、作品脉络掌握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在作答时漏写、误写,如第一小题有考生将两句话的顺序颠倒了,或者写成“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举世非之而不加劝”,第三小题出现“丰年足客留鸡豚”的错误答案。

4、不能按提示性语句准确作答。

不能通过提示性语句的指示准确定位所要作答的句子,答了本篇目中的其他语句,甚至回答了非该篇目的句子,如第一小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成《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三小题出现了《过故人庄》《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11或12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

1、概况能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阅读的第一道主观题和传记阅读的第一第二道主观题。这三道题大部分学生是能够从原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作答,但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答案不够简要概括,有不少学生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而没有进行概括,要知道高考现代文阅读其中一个能力要求就是概括,只照抄原文是不符合能力的要求的。

2、对文体特征的知识掌握不牢。这主要表现在传记阅读的最后一道题,这道题考查的就是传记文体特征中的真实性,考查文章是如何做到让人读起来真实可信,大部分学生对这道题是无从下手的,失分情况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只能答到时间具体、引用他人的评价,并且答案生搬硬套,没有结合原文内容作答。

此外,还有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答案不规范、没有分点作答,语句不通,超出规定答题区域等等。

语言综合运用题分析。

作答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16题

1、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内容和中心。如要求填写的语句,很多考生未能抓住文段最后一句中“第五次的饮食变革”这一提示性词语,而随意写出“每一个发现和发展都创造着奇迹”之类的答案。

2、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不准确。如文段第一句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考生不明其范围是涵盖至语段最后的句号,故填写的语句只作答“出现四次饮食变革”。

2024年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这次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结构和题目设计跟2015年全国课标 卷一。致,论述类设计3道选择题,选文是宗白华的 读书与自动的研究 文言文4个题目,其中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选择题考查断句 文化常识,概括分析,这和去年的课标 卷是完全一样的,文段选自 宋史辛次膺传 诗歌鉴赏2道题,选的材料是一首元曲...

2024年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这次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结构和题目设计跟2015年全国课标 卷一致,论述类设计3道选择题,选文是宗白华的 读书与自动的研究 文言文4个题目,其中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选择题考查断句 文化常识,概括分析,这和去年的课标 卷是完全一样的,文段选自 宋史辛次膺传 诗歌鉴赏2道题,选的材料是一首元曲,...

高考全国卷广东版2024年适应性测试地理选择题分析

2016年3月9日。全卷共有11道选择题,根据衡水中学金卷试卷难度的设置 2道难题 2道容易题,剩下 7道 均为中等难度题。本次试题 题为容易题 题为难题,剩下为中等题型。考试数据如下 选择题最高分40分,最低分4分,平均分20.85,最好的班级平均分27.1,最差班的平均分18.1,相差9分。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