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 2024-01-26 10:50:02 阅读 9845

面积单位》课堂实录。

一、以活动促感知。

1、青海的面积为1个单位,新疆是它的几个大呢?

2、课本和桌面比较,桌面相当于几个课本大?量量看。

3、用其他的物品衡量,课本有多大?

学生回答:两个笔袋那么大,几个手掌心那么大,七把尺子那么大……

4、用一个小方格代表面积为“1”,下面图形面积为几?

师出示带方格的不规则图形,学生判断。

5、用一个方格代表“1”,至少画3个面积为“6”的,但形状不同的图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用彩笔画图。

展示作品,方格大小不同但面积都是“6”的图形。

共同小结:所画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是“6”。

6、观察比较:面积都是“6”的两个图形,面积都一样大吗?

达成共识:由于方格的大小不同,虽然表示的面积都是“6”,但面积却是不一样大的,单位必须是一样的!

二、在探索中应用。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

2、自学课本面积单位的知识。

1)面积单位有哪些?(2)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汇报,并简单的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3、研究1平方厘米有多大。

1)学生画一个1cm2的正方形。

随手画不用尺子,并用老师给的1cm2标准纸片去比较。

2)在白纸右角上撕一个1cm2的小纸片。

撕完后与标准比较,再撕再比较,看谁最接近。

3)在纸上快速的画5个1cm2的图形。

所画图形可以是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与标准比,再画,再比。

4、研究几平方厘米。

1)用标准的1cm2拼出2cmcmcm2。

2)分别画出2cmcmcm2的图形。

不用尺子,画完后用标准比一比。

3)白纸撕出3cm2的小纸片。

撕完后与标准对比,再撕一次,再对比。

小结:通过想、画、撕,同学们对1cmcmcmcm2有感觉了吗?

板书:边长1cm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cm2。

5、研究1dm2的大小。

1)学生汇报:边长1dm的正方形,面积是1dm2。

2)仔细看标准的1dm2,和身体的哪个地方相似,记在心里。

3)在白纸上画一个1dm2的正方形。

不准用尺子画,与标准对照后,再画。

适时引导:它的边长可以和中指的长短比一比,看到了**。

4)撕一个1dm2的正方形,边撕边对比,直到最接近。

6、研究几平方分米。

1)用标准的1dm2拼出2dmdmdm2,记在心里。

2)举起课本看封面,想象大概是几平方分米,再用纸片去量。

3)估计一下桌面的面积,说一说估的方法。

最终确定为60dm2,留下印象,并用此估计椅面的大小。

7、研究1平方米的大小。

1)1米有多长?伸开双臂,用米尺比较。

2)四位学生围成正方形,演示1m2的大小。

3)自己想象比划1m2的大小。

4)师利用白板用尺子量并确认1m2的大小。

5)估一估屏幕及整个会场的大小。

8、反馈应用(填出合适的面积单位)。

9、简写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说一说“2”代表什么。

反思]从整节课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夏青峰老师把活动作为了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发现,使三个陌生的、离学生心灵较远的面积单位,逐渐走进了学生,逐渐地深入到了学生的心中,虽然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也极力地用活动要学生去感受某些知识,极力的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但与夏老师比起来,在方式方法上差得太远了,他的成功在于能细心的揣摩学生内心的需求,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开放的教学活动,所以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课堂是生动的,在自然中彰显出夏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面积》课堂教学实录夏青峰。

一、面积的概念。

1、认识物体的表面。

1)用“面”组词。

师板书“面”:大家认识吗?能用“面”组个词语吗?

学生:“面积”、“吃面”、“面试”、“正面”、“侧面”、“反面”……

2)理解“表面”。

师:大家说了很多,有的是生活中的,其实物体还有“表面”(板书),什么是表面,能指一指吗?

学生结合实物描述物体的表面。(如文具盒、桌面、课本封面等等)

2、物体表面的大小。

1)比较面的大小。

师:这些物体的表面都一样大吗?看一看,说一说“谁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举例,明确“面是有大小之分的”。

2)解释现象。

师:大家能用面积解释一种现象吗?压扁的橡皮泥和没压过的橡皮泥谁大?钢笔水滴到餐巾纸上,会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解释现象,面积变大了。

小结:面积有大有小,不断变化的。、

3、图形的面积。

1)画一画:将白板面、课本的封面和桌面画在本上。

2)比一比:谁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

3)小结: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强化“封闭”。

1)判断:哪个画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出示两条长短不同的线段。

学生上台画出完整的长方形。

明确:不能根据一条线段来判断面积的大小。

2)判断:没封闭的两个半圆面积的大小。

3)判断:哪几个图形能比较大小?

师分别出示线段、折线、三角形、长方形、角等图形。

明确:线段——比较长短;面积——比较大小。

5、反馈应用。

1)画大小不一样的五个图形。

学生本上画图,从大到小标出序号,并交换检查顺序是否正确。

2)说出平面图中面积谁大、谁小。

出示操场平面图(包括各建筑物),学生观察。

二、区分面积和周长。

1、用线围成面,学生操作。

1)想办法让围成的面更大一些?最大成什么形状?

2)把围成的面小一些,再小一些。

学生**台上演示变大(越来越圆),变小(几乎重合)。

2、观察思考: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明确:线的长短没变,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没变,面积可以变大或变小。

3、判断比较周长和面积。

师出示长方形内被划分为不规则的两个图形。

三、实践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用面积的知识比较地区面积的大小。(学生自由发言)

比较边界,哪个省的边界最大?(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一般是长条形)

注:由于电脑丢失画图软件,一些图形没能及时展现出来,只能用语言代替,请各位老师谅解。)

用字母表示数》牛献礼。

一、魔术表演:神奇的数学魔盒。

**出示转动的正方体(魔盒),学生任意说一个数,教师输入魔盒,就会出现一个新数。

1、学生尝试,“魔盒魔盒显神通”。

生1:4——进入魔盒——出来14;

生2:10——进入魔盒——出来20;

生3:101——进入魔盒——出来111;

2、探索其中的奥秘。

师:你怎么想到是“111”的?还有谁是这样想的,是否发现了里面的规律?

学生很容易得到:从魔盒里出来的数比进入的多10。

板书规律:进入数—(加10)—出来数。

3、举例应用丰富感知。

师:能举几个小数的例子吗?(一起念咒语:魔盒魔盒显神通)

学生举例得到:2.5——进入魔盒——12.5;

100.23——进入魔盒——110.23;

4、发挥想象,引入新知。

1)思考:进入的数有整数、小数,接着试下去能试完吗?为什么?(生答: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引导:想一个办法,用一个你觉得简单的形式,把所有的数都包含进去,你有这个本领吗?

3)学生展示想法,师引导、评价:

生1:我用“123456789.987654321”,就能把所有的数都包含进去。

(引导:这位同学基本上用到了所有的阿拉伯数字,但它只能代表一个数,能代表等的一些数吗?它只代表自己)

生2:可以用“无数”来包含所有的数。(引导:

可以的,数有无数个嘛,“无数+10=无数”,无数到底是多少,能代表4吗?以后看到4时说“无数”可以吗?它只是代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揭示“用字母表示数”。

师:怎么才行呢?数学上是用“字母”表示这些变化着的数,它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何数,字母的本领可真大(a、b、c……26个字母都可以)。

师:进去的数用“a”表示,那么出来的数用什么表示?

生1:“2个a”,因为10可以变成a;(引导:进去的数是变化的,“10”是不变的,不合适)

生2:“a+10”。(引导: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都在变,只有“10”不变,可以表示出来的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评课记录

面积和面积单位 听评课记录。面积和面积单位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宋老师采用多 课件 微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实录及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堂实录及反思。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面积的含义。1 物体的面积。教师 课前见面的时候,我们握手交了朋友,与老师握手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 老师的掌面大,你们的掌面小,教师 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看来手掌面有大小。教师 那再摸 们课本的封面和黑板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课本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实录及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堂实录及反思。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面积的含义。1 物体的面积。教师 课前见面的时候,我们握手交了朋友,与老师握手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 老师的掌面大,你们的掌面小,教师 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看来手掌面有大小。教师 那再摸 们课本的封面和黑板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课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