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六年级课题研究计划

发布 2024-02-05 00:50:07 阅读 7768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石园。一、研究问题:让学生不惧怕作文。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文章,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高年级的学生不惧怕作文呢?这就是我本期要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忙高年级老师解决作文教学的难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兴趣,从而跨越写作难这一门砍。

二、问题产生的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崔峦老师说得好:

“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写作。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样说来,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而主要是学生作文的态度。

而目前很多学生都惧怕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更别说爱作文了。我们认为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3、开展研究的方法:

1、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

教师作为**,与学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上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错位现象。当孩子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他们。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实,这种愚蠢的结果已引起人们担忧:“大量的小学生由于不会写作文而失去对写作的兴趣,他们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

有的甚至从小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他们真正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诸如:“想像不合理”、“表述不准确”,导致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使学生觉得作文大难了,就是此矛盾的产物。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上课中,一只马蜂飞进教室,老师并没有阻止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使学生写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老师不理解儿童这种心理,会认为写得不真实,就会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就是他们眼里的真实。

因而,就写真来说,应该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自尊感的需要。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周围人认可。在学校里,他们往往在意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位置。

“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需要。”小学生作文是井不轻松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作文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自尊感,而这自尊感的满足又使他们喜欢上作文。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自尊,忽视习作者的心灵体验。

2、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心中往往仅有一个“段”,教学的目标仅仅被限定在所教的年级上,不能前瞻,更不后顾,人为地割裂了作文教学,为了短期目标采取的教学措施也就显得急功近利。

像学生们反映的关于字数的要求(三年级,四年级),关于篇数的要求,就很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整合的大作文观要求教师:

(1)超越阶段作文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生活的体验,情感的积淀、经验和积累对小学生写作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最起码使学生有话可写。夏丐尊先生在《文心之辑》中的一篇文章中说: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样来看,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写某一个题目,学生才去观察,去思考,就显得被动。

如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观察日出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而为了写作文,纯属功利性写作。把作文从生活中分离出去,这种生活体验就显得虚伪而不真实。学生就会产生不得不作的畏难情绪。

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是让他们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的主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对日出景色由衷的赞美。

假如改为:“为了写日出,我常常早起。”事情就变得无奈和无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超脱的作文观,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激励学生体验生活的情趣,积累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可能当时他们写不出什么,但是有一天,也许到初中、高中,他对积累的生活经验有了更深的体会时,就会写出来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但决不能仅仅为了写作文才让学生去读书,期望他们读了几本书后,作文水平会有提高。

所谓超脱的作文观,还包括学生读书时,我们大可不必次次让其体验写作特点。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

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的结果。”这种预先干规定目的的偶然学习,就是学生轻松读书时的额外收获。

2)超越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引导学生不为文而文。

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说:“这是教学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殊不知,就是“教学任务”这四个字,牢牢地束缚了教师的目光。学生为了学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又游离于学生的情感、意愿之外,成为应景之作。习作是要写的,但让学生轻松写,还要教师有超越教学任务目的之外引导学生不为文而文的教学观。

让学生树立为读者写作、为交流写作的意识。当然,这有别于作家的创作,但倘若学生每写作文就想到是写给老师看,那该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为读者写作,为交流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写作文时,仿佛面对着听他说话的人,心灵就得到放松,语言就较为流畅。比如,来了一位新老师,希望学生做自我介绍。那么他们面对的读者是新老师,因为陌生,因为急于介绍自己,就有话可写;再比如,来了位新同学,走了一位老同学,向新同学介绍班级,为老同学送去祝福,都是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往往在读者身上,而不是作文本身。这是面对真实读者的写作。还可以面对虚拟读者来写作。

虚拟的读者可以是童话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物。他们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倾诉的欲望。因为这样较自然地写作,不“神化”作文,不“大化”作文,甚至根本都不提“作文”二字,学生反而有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思路反而通畅起来。

四、研究要达到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不怕作文,写起来轻松自如。

五、成果展示的形式:

1、学生成长的过程用一系列的习作展示。

2、孩子成长的心理描述。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我围绕子课题“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提高课堂有效性”开始了实践研究。本学期我关注两个焦点:第一,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会割裂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是否会游离课堂重点?

1)营造“敢问”的环境。

开学初,我先指导孩子进行课前常规性预习,如:读课文、圈生字、标拼音、画新词、标段落等。我告诉孩子,本学期要加入**质疑性的预习,即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难。

(每课至少提2个问题)刚开始,孩子们的疑问大概都是字词的意思或课文内容的疑惑,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我没有责怪他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我都先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一旦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便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段时间后,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基本消除了,大部分学生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堂,都能大胆地提问。

2)教给方法,使学生“善问”。

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告诉孩子可以从五处着手提问:第一,抓住文章的题目质疑。

课文的题目即题眼,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如《奇怪的大石头》,学生就提出“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明白了石头“怪”在“孤零零”,体积庞大,把“身影遮得严严实实”,“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么重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

接着,孩子在了解李四光在**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怎样思考和怎样解决自己的疑问,从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第二,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质疑。

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就会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和想象。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充分体会到圣诞节的热烈气氛和一家人兴高采烈之后,孩子抓住“沉默不语”问:“大家都兴高采烈,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

”我先引导孩子理解“沉默不语”的词义,再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设身体验金吉娅此时所想。在学生表达体验、想象时,体会到了金吉娅“担心、愧疚、难过”等复杂内心。为下面体会金吉娅那金子般的童心做了铺垫。

第三,从文中矛盾处质疑。

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赞可夫说:“只有当学生发觉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才会产生问题”;当学生现有的认知无法理解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时,就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展开质疑的地方。像这样的问题,孩子提的很多。

如,“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灰雀》)“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记者,却要见小男孩?(《小摄影师》)”骆驼是商人自己的,他应该更熟悉,可是为什么他还要老人来帮他指点呢?

”(找骆驼》)。

六年级微课题研究

隆阳区微课题研究手册。课题名称 小组合作学习的 级别。课题编号。学校 丙麻中心小学。年级 六年级。学科 语文 数学。姓名 范正招。起止时间 2013年10月 2014年7月 保山市隆阳区教育局编印。序言 微课题概述 2 一 微课题研究 问题库 4 二 微课题申报表 5 三 微课题开题报告 7 四 微...

六年级阅读研究课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六年级组 简要描述 宋体,小四,单倍行距,200 一。研究意义。1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生动 活泼 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2 有效地落实新...

丑石六年级作文

丑石。我常常时 遗憾我家门口那块丑石呢 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 谁也不知道它是谁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麦子,奶奶总是要说 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要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