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床头上的标签》教案第二课时

发布 2024-05-03 22:05:09 阅读 4848

《床头上的标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课件。

查阅李比希的基本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思考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思考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思考题4: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

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

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

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思考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思考题3: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思考题4: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交流汇报。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课文。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五、课堂练习。

1.辨字组词。

懊()谨()捧()浸()框()锅()澳()勤()棒()侵()眶()窝()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他学习非常自觉。(2).他()自己天天看,()经常让朋友们看。

3).工人们的劳动()辛苦,进度()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写生字词语。使用“学乐师生”app录音和拍照,和同学共享。2、做课后练习三。七、板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李比希失误成功吸取教训。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床头上的标签》教案第二课时

床头上的标签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 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 句式造句。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 一 看 见 眼 以便 除非 再不,无非是 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伟大的日子》教案

伟大的日子 教案。教学目标。1 自读课文,理解 截然不同 朦胧 手舞足蹈 倦怠 焦灼 震颤 等词语,并做摘录笔记。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海伦凯勒前后的前后的心情变化。3 请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海伦凯勒对光明 对知识 对世界 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伟大的日子》教案

伟大的日子 教案。教学目标。1 自读课文,理解 截然不同 朦胧 手舞足蹈 倦怠 焦灼 震颤 等词语,并做摘录笔记。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海伦凯勒前后的前后的心情变化。3 请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海伦凯勒对光明 对知识 对世界 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