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实验

发布 2023-10-27 18:05:13 阅读 8293

五年级上册实验。

一、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猜想: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水、空气有关。

过程:1、在保证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让温度发生变化,如在相同条件下,一组置于常温下,一组置于冰箱中。几天后进行观察。

2、只让水的条件变化,一组用水泡湿放在湿布上,一组放在干布上,放在同一地方,几天后观察。

3、只让空气的条件变化,在容器中放适量水,把种子放入容器中,使部分种子浸没有水下,部分露出水面,几天后观察。

现象:1、常温下的萌发了,冰箱中的没有萌发。

2、放在湿布上的萌发了。

3、半露出水面的种子比浸没在水下的种子萌发快。

我认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空气、水。

二、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

猜想: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不同,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

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现象:沙质土的烧杯最先渗出水,壤土次之,黏质土最慢,5分钟后,沙质土烧杯中渗出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少。

我认为(结论):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不同,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其次是壤土,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三、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豆苗在沙质土中长得好。

过程:把豆苗分别种在等量的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

现象:黏质土中的豆苗生长缓慢,几天后逐渐枯萎。

我认为(结论):豆苗在沙质土和壤土中长得较好。

四、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猜想:阳光、水、温度等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过程:1、找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植物,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2、三盆生长相似的植物,在相同环境下,一盆不浇水,第二盆浇适量水,第三盆浇大量水,使其浸泡在水中。

3、一盆放在冰箱中,一盆放在常温下并用纸箱罩住。

现象:各组生长情况出现明显差异。

我认为(结论):阳光、水、温度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五、根和茎的作用的实验:

猜想:根能吸收水和养料,茎能运输水和养料。

过程:1、在瓶中放适量水,把一有根植物放入其中,在水面滴上一层植物油,记下液面的位置,第二天进行观察。

2、把一枝叶茂盛的茎插入到盛有染成红色的水的容器中,一小时后观察。

现象:1、液面的位置下降,水量减少。

2、植物的茎、叶呈现红色。

我认为(结论):根能吸收水,茎能运输水。

六、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猜想:植物的茎和叶会向有阳光的方向生长。

过程:1、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近的同种植物的幼苗(如豆苗)。

2、将盒子一侧的上方剪出约2厘米见方的窗口。

3、将植物同时放在向阳处,其中一株扣上盒子遮光。

4、几天后,将盒子取走,观察两株小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区别。

现象:没扣盒子的生长情况正常,扣盒子的小苗向窗口方向生长较多,较明显。

我认为(结论):植物会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七、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猜想:植物的根会向下生长,向水多的地方生长。

过程:1、选几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近的同种植物的幼苗(如豆苗)。

2、第一株正常生长,第二株在根的一侧的土壤中多浇水。

3、几天后,观察小苗根部的生长情况,停止向一侧浇水,几天后再观察。

现象:第二株小苗的根向浇水一侧生长较快,停止浇水后,根又开始向下生长较快。

我认为(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向地性。

八、改变小环境的实验:

猜想:遮盖后小草会变黄、枯萎。

过程:1、选择生长着动植物的一小块地(1平方米左右),记下观察到的动植物,并将选的地方拍摄或画下来。

2、用木板或厚塑料布盖住这一小块地,用石块把四角压住。

3、三四天后掀开遮盖物,观察、拍摄或画下来,一周后再观察。

现象:部分植物停止生长,变黄,甚至枯萎。部分小动物死亡,动物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我们要保护环境。

九、测量水温的变化:

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凉。

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200毫升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50毫升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现象结果:结论:冷水逐渐变热,热水变凉,相同后开始同时下降。

十、物体传热的实验。

猜想:金属传热能力强。

过程:1、选择形状、大小相同的铝勺、塑料勺、木勺各一把。

2、在勺柄相同位置用凡士林粘一颗小豆子。

3、把三把勺子同时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注意不要相互接触)。

现象:铝勺上的豆子最先掉下来。

我认为:铝勺的传热能力比塑料、木头强。

十。一、颜色与吸热的实验。

猜想:黑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过程:1、分别用黑、红、白颜色的纸将小瓶包起来,尽量包严。

2、分别向3个小瓶中各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把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

分钟后,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

我认为: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最差。

十。二、制作太阳能热器:

1、选择一个容积是500ml左右的金属容器。

2、把外表面涂成黑色。

3、尽可能增大其表面积。

4、放置在向阳的地方,最好是南偏东方向,倾斜成30度角。

十。三、观察上升的空气。

猜想:空气受热会上升。

过程:1、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并打结。

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现象。

现象: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我认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带动纸螺旋转了起来。

十。四、风的形成实验。

猜测想:蚊香烟会进入盒中。

过程:1、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

2、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实验箱左侧。

3、点燃蚊香放到实验箱左侧小口处。

4、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

5、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小口处。

6、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7、熄灭蜡烛。

现象:一开始蚊香烟是向上流动的,点燃箱内的蜡烛后,烟开始向箱内流动。

我认为:箱内蜡烛点燃后,空气受热上升流出,箱外冷空气顺左侧小口流入箱内,形成了风。

十。五、制作保温箱:

1、选择一个较大一些的有盖白色泡沫盒子,准备六块与盒子的面大小相等的白色棉垫,一块白色塑料布。

2、先把塑料布铺在盒子里,把棉垫固定在盒子的四周和底部,留下一块用做上盖。

十。六、山脉形成的模拟实验。

猜想:山脉是由于地球内部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出现褶皱,抬高形成的。

过程:1、将。

四、五块条状彩色橡皮泥或毛巾一块一块地叠起来,就好比是组成地壳的岩层。

2、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地球内部挤压力。

3、再取一条橡皮泥,用刀切一刀或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石。

现象:1、橡皮泥模拟的岩层出现褶皱,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

2、用橡皮泥块模拟的岩层在挤压时上下滑动,使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断裂。

我认为:山脉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挤压力,使岩层出现褶皱、断裂而形成的。

十。七、火山的喷发实验。

猜想:火山喷发是地下的岩浆来到了地球的表面。

过程:1、在地面或桌面上铺一层报纸,用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子中间。

2、往瓶中倒入50毫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3、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一样的铝箔。

4、将50亳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加2-3滴红墨水。

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

现象: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后,看到红色的泡沫从瓶口中喷出,像喷泉一样,喷射出来的混合物沿着铝箔下流,像火山的岩浆喷发现象。

结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挤压力作用下,顺着岩石裂缝喷出的现象,喷出物在火山口形成火山锥。

十。八、制作岩石标本盒。

1、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标本盒,用纸板将其有规律地分隔成几个小格。

2、根据自己收集的岩石,制作岩石资料卡(包括名称,特点、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

3、把它们分类按顺序摆放在小格里,为了保护岩石不受破坏,在小格里先垫上一些棉花。

五年级下册实验。

一、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猜想:距支点距离相等,挂同样数量的钩码,杠杆尺就能平衡。

过程: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现象:我认为:当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与钩码数乘积与动力点到支点距离与钩码数乘积相等时,杠杆能平衡。

二、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猜想: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过程:1、组装定滑轮,进行三次实验。

2、组装动滑轮,进行三次实验。

3、组装滑轮组,进行实验。

现象:1、不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2、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我认为:(同“现象”)

三、齿轮作用的实验。

猜想:齿轮能提高转速。

过程:1、把大小齿轮组装在一起,让两个齿轮的齿相互咬合。

2、转动大齿轮看小齿轮有什么现象发生?

3、转动小齿轮看大齿轮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1、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大齿轮向转圈,小齿轮向转圈。

2、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小齿轮向转圈,大齿轮向转圈。

我认为:齿轮传动可以改变转动速度和转动方向。

四、斜面作用的实验。

猜想: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过程:1、组装斜面。

2、用测力计把物体提起相同的高度,记下读数。

3、用测力计沿斜面把物体拉到相同高度,拉力要均匀,记下读数。

4、用不同物体重复三次。

现象:用斜面拉动时测力计读数,小于直接提起物体时测力计的读数。

我认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但费距离。

五、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猜想:斜面平的省力,陡的费力。

过程:1、把长度不同的斜面搭起相同的高度。

2、分别沿不同的斜面把重物拉到高处,比较用力的大小,重复3次。

五年级实验

实验一 实验名称 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 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实验仪器 手电筒 半圆铁丝 小标杆 泡沫块 3块 实验过程 1 将手电筒挂在半圆铁丝上,前下方放一块泡沫上立一个小标杆,自东向西慢慢移动手电筒,观察标杆影子的变化。实验现象 结论 标杆的影子随手电筒的移动,从长 短 长。方向是从西 北...

五年级实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描述证明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所需的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实验准备 竹蔑 手电筒 小标杆 铁钉插在橡皮泥上 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实验过程 1 将竹蔑弯成半圆形,固定在桌面上,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2 手电筒固定竹蔑上代表太阳。3 ...

五年级实验技能

实验1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特点。实验材料 空纸盒 橡皮筋 小鼓 绿豆 音叉 烧杯 水。实验步骤 1 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 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3 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