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周周练语文试卷试分析表

发布 2023-12-20 19:00:08 阅读 2719

高三2011—2024年度语文第二次周考参***。

一、(9分)

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一是于文无据,二是吃元宵大体是从宋代开始的) 元宵节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 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求子”。 b.“元宵节这一天”不对,应该是“期间”。

d.“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不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辟:征召。)

是陈述李宓以孝顺祖母闻名,非具体表现。④是与吴主、群臣的议论,只表现他的孝顺。⑥是武帝的行为,对象不合。)

应该是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长辈的时间要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色养”“独”“立旌”各1分,大意2分。)

2)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发”“近”“经界”各1分。大意2分。)

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3分)

或:乐景衬哀情。(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度回答,最高3分)

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10.(6分。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不宜妄自菲薄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塞上风云接地阴 (6)不霁何虹。

三、11.(1)b c(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a.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事”。

d.无中生有,结论武断。 e.

“是这篇**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2)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8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2分)这样写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转折做铺垫,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的主题。

(2分)找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2分)

3)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生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出他的爱心和热心。

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

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得对不住妻子。(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只阐明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

示例: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

(2分)因为:①**构思角度:乔把零用钱施舍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构思的独具匠心。

(3分)②刻画人物形象角度:**对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

(3分)

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2分)因为:

①情节发展角度:**主要写了乔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是**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②体现主题思想角度:

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至,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社会向善的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3分)

四。12.(1)b项3分,c项2分,d项1分。

2)①严谨,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不信口开河、似是而非,不说“不能被证明的事实及理论上没有基础的事情”;②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过分关注眼前生存的现实问题;③要有坚持走下去的勇气,把书读透,把基本功打牢;④要有足够的学术兴趣和梦想作为动力。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①做学问严谨认真,不哗众取宠。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②有广泛的知识积累,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③有崇高而伟大的梦想,而且从未放弃自己的个人梦想。④热爱祖国,关心民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梦想是激励人前进的动力,但只有严谨求是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否则,梦想就会变成空想。(2分)樊纲从未放弃个人的梦想,始终带着激情和梦想去工作,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他的成功也源于他的严谨的作风和扎实的基本功。(2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樊纲一样为自己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崇高的梦想,让它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2分)同时,我们也要为了实现梦想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学习、工作,踏实地努力。

(2分)

15. c(注意各句中相互照应的词语,“原本”“并不”“如果……因”“理由”“但”“比较”)

16. 1.人要有勇气。2. 人要有勇气战胜自己。3. 没有勇气的后果。4. 人要有勇气面对不幸。

1题2分,后三题扣住“勇气”的各侧重点可给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5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当经济增长超越某一特定“转折点”,时,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得到改善。

附文言文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扶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

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

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

”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

“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

“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

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

华侨高级中学2013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考试时间 100分钟分值 11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煊赫 头晕目眩纤夫 纤尘不染混沌 插科打诨。b 果脯 惊魂甫定分娩 冠冕堂皇翩跹 阡陌纵横。c 脊椎 椎心泣血露骨 抛头露面和面 和...

2019级语文周练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欣赏的精神自由。朱以撒。苏东坡在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中有句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 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

2019届高三语文周练卷

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解剖 p u 肄业 y 梵婀玲 f n 浑身解数 xi b 赁屋 l n 相勖 x 橝柘寺 zh 混混沌沌 h n c 裙裾 j 着衣 zhu 揩地板 k i 义愤填膺 y n d 蕈菌 x n 訾詈 y n 潜意识 q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