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答案

发布 2024-01-02 18:25:04 阅读 7802

辽宁省沈阳市202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c

o)舌,决窍——诀窍;【解析】a.饶(rá

b.控诉(sù),井然有绪——井然有序;d.蜕(tuì)变,不可思异——不可思议。【考点】常用字的字音、字形。2.【答案】a

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唾手可得:

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但是:转折连词。

因为:因果连词。寻常:

平常。平凡:平常,不稀奇。

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深深地迷恋。

根据语境“花开是常有的事”,第一空应选用“司空见惯”,可排除b、d两项。第二空所在的句子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而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3.【答案】c

解析】a.“成就梦想”是动宾短语;b.“幸福”作定语,修饰名词“源泉”;d.语序不当,应改为“无论尘世多么繁杂”。【考点】语法常识。4.【答案】b

解析】《琐记》应改为《阿长与山海经》【考点】名著阅读理解5.【答案】(1)家书抵万金(2)莫笑农家腊酒浑(3)几处早莺争暖树(4)阴阳割昏晓(5)落英缤纷。

解析】其中(2)中“浑”不要写成“混”。【考点】古诗词名句。

二、阅读理解6.【答案】d

解析】“《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错误,表达的是诗人对夔州官吏和百姓的依依。

不舍之情。颔联写饯别场面热闹,送别的百姓将诗人送到江边;颈联借景抒情;尾联“《九歌》词”“留与”表达了诗人的不舍。

提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闻道”,表示惊惜。五溪为当时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谪之地。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向老友遥寄思念之忧了。《别夔州官吏》题目“别”字点明别离之情,首联扣题,点明要离开任职三年的地方;颔联写出饯别场面的热闹,细致描摹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到江边送别,当地百姓对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独特的蜀地风景在诗人眼中独具特色;尾联诗人借自己所写词作“留与赛蛮神”表达了对蜀地的不舍之情。

7.【答案】d

解析】a.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不译;b.动词,能够/名词,才能;c.

动词,具备/动词,佩戴;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考点】辨析文言实词和虚间的含义。

8.【答案】(1)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2)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解析】翻译时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考点】文言文翻译。

9.【答案】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解析】“…者……也”是判断句式,“者”后面应断开,“也”是句尾语气词,“音之所由生也”后面应断开。

考点】文言文断句。

10.【答案】第一问:爱好**。第二问: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第一问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后面的内容可知,两人都爱好**。第二问对应原文“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暗示制定礼乐的目的,“以”有表目的的用法,因此“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即是目的。【考点】筛选、整合信息11.

【答案】a

解析】a.“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说法有误,【材料一】是“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考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12.

【答案】叶雕技法。

唯美追求制作初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原文找到对应句,内容是“变”与“不变”。第一空对应【材料一】最后一句“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第二空对应【材料二】第一句“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第三空对应【材料三】第二句“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13.

【答案】a.无比自豪。

b.父亲两手空空、疲累沮丧地回家c.疑惑不解d.满足激动。

解析】根据题干锁定范围,抓住关键信息:人物、事件、心理。a处“我”的心理描写对应第④段结尾“这一刻,我无比自豪”;b处概括第⑤⑥段内容,第⑤段写父亲两手空空回家,第⑥段通过细节描写回家的父亲疲累的样子,对信息进行整合即可;c处“我”的心理描写在第⑧段结尾处“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d处“我”的心理描写在第⑨段结尾处“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考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

14.【答案】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解析】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去掉这一段之后,父亲的特点(精神)就得不到具体的体现。就会影响文章中心的具体体现。

考点】文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15.【答案】“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所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解析】联系语境,根据表达效果题答题思路“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回答。

本题“周围无数双眼睛”表明对象为“周围的人”,“它”指代上文父亲带回来的高凳子,在语境中“镀亮”一词,展现了周围人的特征,他们被高凳子吸引的神态及羡慕的神情使作者感到自豪。【考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6.【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的形态。

解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腰身比作猎弓,父亲的疲惫“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将父亲弯曲的腰身和疲惫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考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17.【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

的爱。解析】从“神色平静,目光柔和”和“快走”“捧出”“放到”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一般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处表现的是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和对父亲的爱。

【考点】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18.【答案】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

解析】第段中父母说的话在结尾处,根据上文“缺柜子”“少收音机”“需要自行车”可知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我”认为“最需要的东两”“不缺不空”,根据上文“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是满满当当的”可知“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的满满的爱。【考点】作品的主题以及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19.【答案】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解析】议**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开篇的最后一句概括性地表达了全文的思想内容,所以是本文的论点。

【考点】文章论点。

20.【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解析】首先应了解议**的论证方法及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等。根据文章内容,第③段主要讲述的是左宗棠的事例,举例论证非常明显。

“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可知是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为了使文章论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1.【答案】第④段论述了***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第⑤段首句“***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在文中是过渡句,承接第④段,引出第⑤段,所以④⑤段不能调换顺序。【考点】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22.【答案】c

解析】“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③段首句是说“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考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三、写作23.【答案】略。

解析】(1)本题为半命题作文题,首先应补全作文题目。根据材料提示,所填内容可以是田野、生命、梦想、心灵,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选择其他内容。然后思考“着色”的含义。

“着色”就是增加色彩、增添光辉。审题一定要抓住“着色”这个关键词,以自己的具体做法为主,内容要翔实,有真情实感。(2)“家与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同时贴近时事热点。

首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密不可分,水**融。

据此可以写由家见证国的变迁,可以写由国引领家的发展……只要围绕二者之间的关系,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6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积累与运用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伟岸 n 修身 xi 预兆 z o 不知所错 cu b.悬念 xu n 缠绕 y o 摄影 sh 络绎不决 ju c.哈达 h 聆听 l ng 坚难...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14年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 积累与运用1.答案 b 解析 a项,频临 应写作 濒临 簸 应读 b c项,点范 应写作 典范 孽 应读 ni d项,晶萤 应写作 晶莹 擅 应读 sh n 辨识字形要结合对词义的理解,还可以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辨析字...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16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 升学 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 积累与运用1.答案 d 解析 此类题要注意同音字 形近字 多音字,及习惯错读的问题。a 预兆 的 兆 读zh o,不知所错 不知所措。b 缠绕 的 绕 应读r o,络绎不决络绎不绝。c 哈达 的 哈 应读h 坚难 艰难。考点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