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其中考试卷

发布 2024-01-06 12:15:02 阅读 2333

2010/2024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月考(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

a.干湿地区 b.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3.四川盆地冬季暖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的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4.无论在飞机上或汽车上,还是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自己所处的季节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位置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gi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a.①②b.①②c.①③d.①②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6-7题:

6.在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7.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a.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b.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近年来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8-9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10.热带雨林是( )

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②“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①②b.①②c.②③d.①②

11.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人类的义务,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参与性原则。

读图 “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2-13题:

12.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13.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铁路干线的名称是( )

a.兰新线 b.兰青线 c.包兰线 d.京包线。

15.图中沙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宁夏平原的农田b.保护铁路畅通无阻。

c.调节气候d.减少水土流失。

下图为我国某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以本地区优势资源跨区域调配为重要内容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 )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送工程 c.水土保持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

17.a地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历史成因中的外力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分别为。

a.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b.流水作用、向西南方向输送。

c.冰川作用、向低纬地区输送d.海浪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

18.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

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19.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

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bc.①③d.①②

20.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21 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

a、开挖煤矿,破坏地表植被 b、夏季暴雨过于集中。

c、黄土土质疏松、覆盖深厚 d、缓坡开垦,修筑水平梯田。

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22-23题:

22.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3.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下图表示①、②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地区。

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 )

a.37.6:17.4:45.0b.31.6:30.5:37.9

c.15.5:24.5:60.0d.37.6:23.5:38.9

25.图中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bcd.④

26.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的工业多属于( )

资金密集型 ②资源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技术密集型。

a. ①b. ②c. ③d. ①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27-28题:

27.该河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28.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小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完成29-30题。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该线以南以水田为主,油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

c.该线以北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该线以南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30.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赢不缩”。直到50年前,罗布泊依然是水波浩淼、飞鸟翔集。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杨林树大片枯死,塔里木河水先退至台特玛湖,后退到大西海子水库。

短短40多年,塔里木河流程从1321千米缩短到1001千米,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补给,其径流量随的变化而变化。

2)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

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3)塔里木盆地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地带。

4)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减少,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

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5)对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多选)

a.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b.大力开采地下水以保护地表水。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d.继续开荒,种植粮食。

32.我国自然区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32题图33题图。

1)填图:填出图中英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然区:ab

2)图中a与b之间大致以为界。

3)b区主要的地貌单元是我国最大有内陆河分布于区。

4)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5)c流域的中游经常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形成该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命题人 黎日英监题人 地理组。第1卷 选择题,共78分 一 单项选择题 3分 20 60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据此回答1 2题。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貌自西向东表现为山地 高原 平原。b 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 每题1.5分。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下列中的。a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b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c.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秦岭 淮河。2 秦岭 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a 湿润区 带 b 湿润区...

高二地理月考试卷

2012 2013学年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 100分。分数。一 单项选择 每小题3分,总60分 1 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距海洋远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纬度位置偏高。abcd.2 西北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 荒漠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