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课程改革百问

发布 2024-01-11 08:10:12 阅读 5466

(一)新课程与教师。

a.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意识?

1.确立课程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开发和创新意识、课程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个人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哪些转变?

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2.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3.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1.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内涵: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答:文化的传播者; 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 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过程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2、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有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a、课程结构重大调整主要体现为: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b、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 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c、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答:1、观念的开放(具体地说,要树立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2、教材的开放 3、主体的开放 4、教学过程的开放 5、评价的开放。

d、学校如何重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答: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e、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a、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b、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使课程不断改进提高与提高; 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c、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2)对教师评价: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 考试成绩应加强分析指导; 科学上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d、.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怎样才能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还有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引进科学而又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评价和激励体系等。】

4、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3)自主学习是一种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现性学习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 (2)问题**观 (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与**。

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研究性学习。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如何实施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2)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怎样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 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一、填充:、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

、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

2019课程纲要

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课程编号 033h14aa2 033h14a0c 主讲教师 郑东辉博士。学时 学分 34 2 开课学期 2011 2012学年第2学期。授课对象 人文教育09级本科生 地理教育09级本科生。先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 心理学等课程。推荐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 邵光华...

2019课程要点

第一部分食品营养。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营养 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 生长 发育 繁衍后代等 的过程称为营养。也可定义为,人体如何将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等所有过程。2 食品 1 食品卫生法 定义为 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但不包括以 为目的的物品。...

2019课程教案

教案编写模板。xx课程单元设计。教案首页。第单元第周学时。单元标题 情境 或模块 一 任务1.1 课堂类别 根据不同类别可选择 理论讲授 实验课 习题课 现场教学 实训课 校内或校外 综合练习 复习 测验等 教学地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 技能 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