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发布 2024-01-14 09:15:14 阅读 9789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康:大路。

文本解析一】

202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有关晏子进谏的一个故事。“晏子,齐之习辞者也。”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并不生疏,但只知道他能言善辩,不辱使命,而对他为救助百姓不惜倾尽家财,为劝谏景公不惜放弃官位的事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文本记载了齐景公在国内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的情况下,只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子为民请命,得不到准许,不得不辞官而去,用自家的财物救助百姓的故事。应该说文本的难度不大,但有个别词语比较生疏,补充注释于下。

补充注释]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的近臣。译文从此说。“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有约,这里的“约”是“屈”, 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完,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参考译文]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

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

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

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

”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

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

”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晏子才(和他)回去。(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

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

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文本解析二】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事的散文著作,包括《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共八篇。相传是春秋末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所作,但从内容看,大致是后人追记、整理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所记内容也不完全是写实,即使是有史实作根据,作者也多加以夸张和渲染。

因此,该书虽然是记晏子言行的,却可以当作历史**来看。《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于儒家,但因书中有宣扬墨家兼爱、非乐、节用等主张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应归入墨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大政治家。他生活朴素,爱国爱民,在国内敢于主持正义,抑强抚弱,又善于辞令,出使能对抗强权,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晏子春秋》着重宣扬晏子的才能和美德,写得生动有趣,也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当时荒淫残暴的君主、无恶不作的佞臣等都有所揭露和批判。

书中作者善于运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写人叙事,展开矛盾和斗争,使这部书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记述在齐国遭受霖雨灾害时,景公却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晏子敢于主持正义,为了劝谏景公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酒作乐。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

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景公命令伯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

“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民,老弱病残的百姓,受冻没有粗布衣服穿,挨饿没有粗劣的食物吃,处境艰难无路可逃,翘首四望求告无门。而你作为国君,却不体恤自己的子民,日夜饮酒作乐,下令寻求能歌善舞的的美女不停止。你的马吃着官府的粮食,你的家畜吃得饱饱的,你的后宫都有精美的食物享受,和你的子民百姓相比,你不觉得你的狗马后宫享受太多,你的子民享受太少了吗?

本来百姓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时,生活困苦心里还惦着国君的体恤,饥寒交迫,求告无门时,愁苦不堪仍然把希望寄托于国君啊。今晏婴率百官,却使百姓饥寒交迫处境困窘而又求告无门,使国君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不察民情,我晏婴实在是罪大恶极。”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叩头后,起身迅速离去。

景公在晏子后边紧追,加倍赶路却没能追上。景公命快马加鞭追到晏子家,还没有追上。只看到晏子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饥民,装粟的容器摆在路边的情景,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到郊外大路上才追上晏子。

景公走下车子,跟在晏子后边说:“我有罪,先生你可以违背不施援手,我的德行也不值得你用臣礼约束自己,难道先生你就不考虑齐国和百姓吗?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我愿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分发标准一切听从先生你的安排。

”景公就在大路上拜谢晏子。晏子这才返回城里。发布命令视察全国,百姓家尚有织物而没饭吃的,先供给一月的粮食;完全没有生活**的,供给一年的粮食;没有物资储备的百姓,供给柴禾,使他们能够度过这场大雨灾害。

下令伯官视察各地百姓,那些房屋不能抵御大雨的,发给他们救济金。视察落实灾民生活困难无力自救的,限三天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拖延推迟的,按不遵从命令治罪。

景公自己也走出宫室,每餐减少肉食,撤掉酒宴。三天以后,各地巡视的**汇报上总:贫困无靠的灾民有一万七千多家,需救济粮食九十七万钟,需救济薪柴一万三千多车;房屋倒塌的有二千七百多家,需发放救济金三千两。

这以后,景公回到宫室裁撤用度,不再陈设歌舞。晏子又清退了那些平日在景公身边专以歌舞声色享受引诱国君的小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

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解析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委之百姓”的“委” 解释为任命是太明显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委”在句中应是舍弃的意思,。此题中a句“致能歌者”的“致”解释为“使……到来”也很勉强,恰当的解释应为招引、招来,引申为寻找、寻求。

因为“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句中“柏”即伯,古代的官名,“遽”,传驿。柏按景公的旨意主动搜寻歌者的意思非常清楚,没有使动的意味,解释为“使……到来”显得牵强。尽管因d项错误太显眼,考生大部分会选d,但如果认真的考生选了a,又该如何裁定呢?

所以命题还是要慎之又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d]

a.三请,不见许b. 令国致乐不已。

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d. 晏子乃返。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d项的两个“乃”均表示时间上前后紧密相接,相当于“才”。

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见”,前者表示被动,是介词,后者表示“拜见”,是动词。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太”。c项的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晏子;后者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题所考的四个虚词,除了“之”字以外,其他三个都不在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

解析2】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句,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准确把握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也有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d组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作才讲。a组中“三请,不见许”中的“见”是介词,加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徒行见公曰”名中的“见”是动词,作往见、拜见讲。b组中“令国致乐不已”中的“已”是动词,作停止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名中的“已”是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甚、太。

c组中“公驱,及之康内”句中的“之”是代词,作他讲,代晏子;“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句中的“之”是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夫子幸存寡人”这一主谓句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一个短语,作“愿”的宾语。

2019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二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 10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 于陌,徒行见公曰 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

2019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二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 10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 于陌,徒行见公曰 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

2019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二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 10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 于陌,徒行见公曰 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