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发布 2024-01-14 12:45:04 阅读 1336

2013安徽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 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

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

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前者称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

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

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

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一般美不脱主观性,而主观视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一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以知识去解说天下,到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大识就有大得,大得有大美。

大美便只在不言中。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而美的创造应该循此为道。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美的本体。

(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项是(3分)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刁;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的正确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的最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无知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是(3分)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二、(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

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

”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

”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

“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

“唯唯。”如是者三。王曰:

“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

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

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

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

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

“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

”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阴:阴险。

b.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匡:辅助。

d.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亲: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弃甲曳兵而走。

b.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归璧于赵。

c.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形势不能有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秦王来了,故意胡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来又只说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译文: 2)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译文: 二)(原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冬夜。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黄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今属福建建瓯)人。不事科举,性喜吟咏。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著有《散花庵词》。

8.冬夜有何特点?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个特点? (4分)

答: 9.结合诗句简析作者塑造了怎样一个主人公形象。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两题任选一题)(6分)

10.甲、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乙、(1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4)炉边人似月韦庄《菩萨蛮》)

5)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

6)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2024年安徽省高考物理压轴试卷和答案

一 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6分 如图所示,一个金属圆环水平放置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若要使圆环中产生如箭头所示方向的感应电流,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 使匀强磁场均匀增大。b 使圆环绕水平轴ab如图转动30 c 使圆环绕水平轴cd如...

2024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版含答案

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密押卷2019福建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2013福建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五大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 离骚 2辞不就职李密 陈情表 3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琵琶行 4不知东方之既白。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