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古诗三首清明人教部编版

发布 2024-02-03 15:40:01 阅读 5129

清明。教材分析: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中国古代描写清明节的诗词中流传很广的一首,也是杜牧写景抒情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简洁,流畅自然,通俗易懂。

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清明前后春雨的特点,同时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了清明节雨中行人的复杂心情,后两句的问答情景清新生动,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难点:

体会诗人纷乱复杂的情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咱们走进春季里一个特殊的节日——清明。板书课题。2、请学生介绍清明风俗,师生交流有关资料。

3、清明佳节这一日里,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怎样的经历呢?板书:清明[唐]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把这首诗多读儿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正音: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一听。请特别注意生字是否读准了。

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全诗。

三、熟读古诗,自学诗意。

1、读得很流利,不错!古诗的诵读,应该诵出情、读出味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读懂古诗。大家讨论一下,读懂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

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可以借助插图;可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可以边读边想象。)

2、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意。3、交流学习成果。四、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预设两个问题:(1)为什么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呢?(2)为什么诗人这个时候要问酒家在**?2、学生反馈,教师重点指导:

1)为什么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呢?师生对话,理解第句。①联系清明风俗组织讨论。

②联系上句“雨纷纷”组织讨论。这“纷纷”不仅是写雨,更是写人心。(板书:

雨纷纷)能把这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读,指导朗读第句。

2)为什么诗人在这个时候要问酒家在**?以演带读,理解第句。

3、请两名学生表演诗人与牧童的问答情景。

4、指导朗读第句,重点指导读出“遥指”的感觉。(可以配合动作或眼神的表演练读。)5、同桌合作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五、美读成诵.再现情境。

1、把整首诗连起来,在**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吧!(**配乐)齐读。

2、刚才在大家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幕生动的情景短剧。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自然又优美,让人感觉很亲切。咱们不就可以把它改编成一个独幕剧吗?

小黑板出示填空)请学生根据诗意和提示回答:

时间:天气:地点:行人(心情)行人:牧童(动作)3、配乐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清明。清明。

雨纷纷欲断魂问:何处?答: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五年级古诗三首

阅读初体验 诵读古诗,整体感知。1诵读古诗,用黑笔将重点的字词解释在诗中,了解古诗大意。2用红笔勾画疑难。预习自测。稳扎稳打,夯实基础。1 选择正确的读音。京口瓜洲一水间 ji n ji n 钟山只隔数 sh sh 重山。意万重 ch ng zh ng 风一更,雪一更 g ng g ng 2解释下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三年语文教学教案乞 q 巧作者 唐林杰12七夕今宵。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看碧霄深蓝色的星空仿佛看到牵牛织女渡河桥。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叙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家乞巧望秋月。在七夕这一天人们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乞巧者...

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5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学生自由背诵自己的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 书 是什么意思。出示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