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发布 2024-02-11 22:30:10 阅读 286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围绕“感谢和安慰”展开讨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使人间充满了温暖。李白、王维与友人的真挚友谊令人难忘,台湾青年在**的灾难中坚持献骨髓的场面催人泪下……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感悟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今天,我们以“感谢和安慰”为话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

1.读要求。

2.分析要求。

1)当你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如何向帮助你的人表示感谢?

2)当周围的人需要安慰时,你准备说些什么?

3.回忆相关事例,促使真情流露。

选题(1)①你想对谁说?他是如何帮助你的?(简单说说经过)

遇到困难时,你的心情和想法怎样?

当他给予帮助后,你的心情和想法怎样?

你此时想对他说什么?

选题(2)①你想对谁说?他遇到了什么挫折或不幸?

请你推测他的感受。

你想对他说什么?

4.分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注意:结合思考题,丰富说的内容,语言要通顺,感情要真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看图习作,突出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语言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如果你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完以后,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再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

内容:1.看图作文。(注意人物的身份、外貌服饰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

2.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亲身听到或见到,写出感受。

其他要求:语句通顺,经过详细,感情突出。

1.观察图中景。

1)有哪些人?

2)她们在干什么?

3)周围的环境怎样?

2.联想图外情。

1)她们可能有什么关系,从哪儿看出?

2)小姑娘为什么要给老奶奶洗衣服?

3)老奶奶没有亲人照顾吗?

4)她们是怎样认识的?

5)老奶奶搂着孩子说什么?

6)为什么说她们胜似亲人?

3.讨论、互相补充。

亲人。我们村寨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 ,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儿事。

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话。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帮老奶奶多做些事了。

今天是星期日,我吃过午饭,做完功课,想起老奶奶前两天换下来的床单和衣服还放在那里,我便悄悄地背起竹篓,拿上脸盆,到河边把衣物洗干净,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我正在晾衣服,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外孙女还亲哪!我该怎么谢你呢!”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您说**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知晓诗意。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内在含义,从而受到启发。

3.发现并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加以分析。

1)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他们是怎么发现的?

小林的方法是查字典,知道词语在字典里的意思之后,再结合上下文,体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小东的方法是先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大概意思,再查字典加以验证、补充,从而对课文中的词语有更深的理解。

2.回想自己读书的类似体会。(小组交流讨论)

3.实践,学习运用所学的方法。

读一读下面的这段话,你能说说加点词的意思吗?完成下面的小游戏。

小游戏:把句子中意思相同的加点字归在一起并分为三类,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他们还把堵在泉口的树杈、树枝和烂在水里的树叶都挖开了。

植物开花、结果是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我终于把这把锁打开了。

战士们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前进。

两块板子没粘牢,一会儿就裂开了。

班长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

墙上又开了一扇窗子,屋里的光线充足多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都住在伦敦,后来分开了。

1.读古诗。

1)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及其生活时代。

2)指名读,评读。

2.再读,知大意。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座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3.三读,促背诵。

1)自己利用独特的方法,短时间内能够背诵。

2)相互检查。

3)交流记忆方法。

4.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孟浩然的哪些作品?(全班交流)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自读短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思考:文中的医生叫什么?他医病有什么特点?

欣慰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使他感到欣慰?

2.讲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杏林春满》这个故事。

3.谈感受。

文中哪个地方令你感动?你对“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有了什么认识?

4.知识延伸。

你还知道其他成语故事吗?交流故事,丰富成语知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教材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和 送元二使安西 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 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教案 苏教版

精品资料欢迎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第4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古诗两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1.认识 莺 啼 郭 旗 4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学习目标。2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20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 表达爱 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古诗两首 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