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复习测试题

发布 2024-03-21 09:10:11 阅读 9134

第4课时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

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无所不。

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

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

调到**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

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回答,可能性从王安石本人入手组织;第(2)题从一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第(3)题**主题应围绕“青苗法”展开。

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备了改革者的素质。

2)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3)所拟题目要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贞忠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

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黄仁宇提出了什么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冗官”一词,结合所学回答原因。

第(2)题从“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这一措施是募役法,结合所学回答作用。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筹划不合实际”“无从着手”等关键词,概括得出。

答案:(1)现象:“冗官”。原因:宋初加强**集权,增设官僚机构和**,但矫枉过正。

2)王安石认为募役法最重要。积极作用: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黄仁宇认为是技术上的原因,即改革策略、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

3.(2009·江苏,25a)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1)问考查四人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主张,考查概括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要对每个人的观点逐一回答,并找出其差异。

第(2)问,“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是指王安石主张用统一的儒家经典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这种主张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3)问,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要站在王安石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为其变法培养人才,制造**。

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4.(2007·山东文综,33)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

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第(1)问根据“士、兵、农、商”列举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本问题的难度在于理解“士、兵、农、商”的含义,“士”实际是考查选官制度,“兵”实际是考查强兵之法,“农”是指发展农业的措施,“商”是指发展商业的举措。第(2)问要结合两人对变法的态度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019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复习测试题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1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形成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 选择题。1 2009年4月,备受瞩目的20国集团峰会在伦敦举行,会议各国达 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共识。图示漫画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a 当前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b 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c 当今...

2019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复习测试题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 含义 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等。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2019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复习测试题

必修三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1课时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及 与影视艺术。一 选择题。1 自由和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在19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位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了一篇鼓励人们去为这种追求而抗争的文学著作,指出应是下列哪一篇 a 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 b 海涅的 德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