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发布 2024-02-05 10:35:08 阅读 6796

14《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鹿和狼的故事》。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的实际教学做一个简单解说: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单元学习任务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了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

课文通过美国**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上述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重点难点:

为了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

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

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

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①“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

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文章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

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

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

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

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

这几个数字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

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所以我借助提示中问题、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一主要教学手段。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罗斯福**的做法以及造成的结果,最后得出启示。

二)学法。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简介资料,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住。”的确,好的开始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将课前的谈话与文本做了有机的结合,以狼的资料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

可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读前问题引导,读后导”这三步,引导学生要求去读通、读准、读懂文本,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样扫除阅读文本的障碍,所以这里我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让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及时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这样也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知识梳理,合作** 。

在设计这个环节,我的切入点是: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组交流讨论,接着把罗斯福的做法及结果展示给大家,并指出错在**。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狼在中枪倒下的一刹那间,会说些什么?顺藤摸瓜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画出和文中相似的生物链,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出示《蛇与庄稼》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可以展示文章的内涵。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未完成),浅显反思,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欠缺的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磨练,多学习。

1.课堂调控欠火候,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

2.教师基本功欠扎实,学生自学、**流于形式。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激情不高,交流表达少。

4.缺乏激励评价和合作指导,课堂氛围沉默、压抑。

5.课堂只是对教材的简单呈现,教学语言单一,感染力不强,没有充分利用多**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14鹿和狼的故事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14 鹿和狼的故事。鹿和狼的故事。所用教材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授课教师 许玉慧。授课班级 六年级1班。授课时数 1课时。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2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14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科目课题。语文年级六班级时间。14 鹿和狼的故事。品 德知识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能。目力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1 掌握尊重自认规律的重要性 点重。分 点2 理解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涵。析教 材难。板书设计示意图。14 鹿和狼...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王梦》阅读交流课

狼王梦 阅读交流课。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自主阅读。2.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活用猜读法,学会使用批注法。3.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阅读感受。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欲望。2.掌握阅读方法,学会批注。教学难点 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评价书中精彩片段。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 领读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