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2寓言两则语文S版

发布 2024-02-05 22:00:04 阅读 7967

2 寓言两则。

1、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

学习什么祠、遂”5个会写字。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体验学习走进韩非子。

韩非子,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与李斯同师荀子。他创立了法家学说,很了不起,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人把韩非子的著作编辑成《韩非子》一书。《自相矛盾》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一、聊聊课题,记下疑问。

二、识字写字。

⑴对于不认识的字我该怎样对付呢?

对于书写复杂或是易写错的字词我又该怎么办呢?

三、我能试着把课文读熟,并结合课文注释大概翻译出每句话的意思。

(遇上不理解的词句我先记下来,等下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四、联系课文,感悟道理。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 )盾与矛者,(

课堂练习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盾——

2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1、帮助学生学会“卮、遂”2个会认字和“祠、遂”5个会写字。

学习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体验学习走进《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案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一、聊聊课题,记下疑问。

二、识字写字。

⑴对于不认识的字我该怎样对付呢?

对于书写复杂或是易写错的字词我又该怎么办呢?

三、我能试着把课文读熟,并结合课文注释大概翻译出每句话的意思。

(遇上不理解的词句我先记下来,等下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四、联系课文,感悟道理。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人会“终亡其酒”?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人和事吗?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誉之曰 ( 2)吾盾之坚 (

课堂练习(3)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4)数人饮之不足 (

5)为之足 ( 6)一人之蛇成 (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寓言两则导学案

2 寓言两则 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重点 默读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结合注释进而读懂课文内容。难点 理解 自相矛盾 的寓意。一 疑。1 楚人是如何夸耀自己的矛和盾?2 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 弗能应也 3 你怎样理解 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 自相矛...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3课《寓言两则》语文S版

寓言两则 教案。一 教学目标。1 认识 亡 喝 渴 则 丢 补 叼 夜 8个生字并会写。2 过程与方法 1 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借助资料了解寓言所要表达的道理。3 联系生活,体会寓意。读懂故事内容 与生活实际结合,总结寓言所表达的哲理。二 教材分析。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通过简单的小事反映...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

学弈 y 选自 孟子 告子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 弈秋是全国一流的棋师,他的两个 谁有可能成为一流高手?为什么?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同时开始学,可是为什么 弗若之矣 两小儿辩日。选自 列子 汤问 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孩子是根据什么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