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发布 2023-12-25 04:35:13 阅读 6556

此外,有不少题目考查课本内容的迁移能力。如第9题(2)小题,要求解释“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道题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句中的“加冠”即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这是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会一味死记硬背,这道题就无法作答。

第11题(2)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现过。如第20题(1)小题,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

如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可运用从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的知识作答。

如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运用从课本《故乡》《散步》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

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题目虽然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三、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今年的语文试卷减少了不用思考就能作答的低层次试题的数量,增加了思维含量较高的试题的数量。如第4题要求给7个句子排列合理的顺序,这段文字属于事理说明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思维含量很高。

如第12题“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缜密性,学生需要联系所提供的两段文字,从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和社会安定四个方面来作答。

如第15题“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意在考查议**结构严谨的文体特征。

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不能只关注局部内容。又如第16题“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运用了哪些论据,分别属于哪种论据;该段有无分论点,这些论据要论证什么论点;需要联系中心论点;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方可理清该段论证层次。

该题考查论证过程,恰恰是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

鉴赏能力是最高层级的语文能力,解答这样的试题,同样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卷加强了对语言赏析能力的考查。如第8题“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中秋之夜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意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停留在默写填空的水平上。这种题型一方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与高考相接轨。

第20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哭成了一个泪人”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温丝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道题需要从语言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所承载。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咀嚼、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

综合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今年的试卷在这方面得到了加强。如第6题:

“阅读‘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图表,回答以下问题:(1)从左面的图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

请说出理由。”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将图表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在我省语文试卷中尚属首次。

又如第22题“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生需要转换角色,深入文本,揣摩选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并结合奥斯卡颁奖现场情境,才能够表达出人物获奖时的真实感受。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在一定场景即席发言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上,而且体现在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质疑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然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学生答问题,而不让学生提问题,抹杀了学生的灵性,遏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疑难问题。”今年的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如第7题,要求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内容质疑。对这两个句子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只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不必作答。

这道题就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考试不仅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人文思想的教育也要贯穿其中,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今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如第2题所选的材料出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美文,阅读这段清新、流畅的文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第4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是一段介绍汉字造字方法的说明性文字,阅读这段文字考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略到汉字造字方法的科学神奇,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道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而且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因而为人们千古传诵。以上这些都是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熏陶的具体体现。考试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这是命题者的刻意追求。

五、作文考查返璞归真。

今年的作文试题是传统的命题作文,题目为《陪伴》。这道作文试题有以下特点:其一,便于考生表达。

每位考生有话可说。“陪伴”的话题、内容,可取材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可以是陪伴别人,也可以是被别人陪伴;这种陪伴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可以写人,还可以写物。就体裁与形式来说,可记叙故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对“陪伴”发表看法,写成议**。其二,体现了作文考查的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

该文题贴近考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便于捕捉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可避免考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其三,导向良好。

目前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缺乏对家长的孝道、感恩、回报,缺乏与他人的相处相知。此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在以上方面得以弥补与加强,也意在引领我省的作文教学在此方面得以改观。此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不肯放手,一味相伴,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而依赖性强的社会弊端,此文题会引领一些考生对此进行反思感悟。

其四,简约、明快。今年仍运用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并且没有任何提示,简洁、干净,给了考生充分的独立的思考空间。今年的作文命题角度小巧独特,选材与落笔具体可行,寓意丰厚深刻。

可以说平实但不肤浅,简约但不简单,为学生充分展示写作水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3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纵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朴实简约,难度不大,试卷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与课标和考纲联系更加紧密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考纲。这套试题是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重点的。注重积累。试题坚持从新课标要求初中考生背诵的古诗文名句 名著名篇等方面考查考生的语言积...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 2014定西市中考语文试卷结构。二 2014定西市中考语文试卷整体特点。通而观之,定西中考语文依旧是在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个性基础知识及文学性常识的基础上,提高对语文思维及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但是,在语文变革大旗的挥动下,2014年定西市中考语文在不同板块呈现了各自特色的变化可谓 新 潮涌动,各种新...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山丹育才中学 xxx 十五套语文试卷的命题继续遵循 语文课程标准 和 考试说明 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 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 的命题原则。试题的指导性,学科性,文本性等特色比较鲜明,既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既检测了学生初中三年所学又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