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 2024-01-03 13:20:04 阅读 886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

早在2024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

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答案】b

ad考点】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社会科学类。

筛选整合信息。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1)b项,张冠李戴,原文为“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2)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表述是“有的学者认为”和“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不等于“守旧学者”的看法,且第一段没有涉及“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一观点。

3)d项,“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错,原文最后一段为“国家或**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即有托管的权力。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人书之。也有**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人。

**冯不是最早的**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

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

“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

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冯干了十多年,**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摊,所**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大头菜·冯”,**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

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了**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主人公**冯作了铺垫。

b.**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冯选择**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2)请概括**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大头菜”在**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c

2)①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冯利用替别人**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

重亲情。**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

有耐心(坚持不懈)。**冯干了十多年,**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摊的标志”。

3)①“大头菜”是**的线索。**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结构清晰。

“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

“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2024年广东省高考数学试卷

1 选择题 本小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已知集合m,n 则m n 2 已知复数z满足 3 4i z 25,则z 5 已知向量 1,0,1 则下列向量中与成60 夹角的是 6 已知某地区中小学学生的近视情况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 ...

2024年广东省高考生物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8小题,1 6为单选题,题每小题4分,7 8为多选题,每小题4分,36分 1 4分 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 粒体中合成 b 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c 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 d 胰岛素促进糖原分解。2 4分 1953年watson和cric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

2024年广东省高考年报地理部分

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试卷 广东卷 严格按照地理 政治和历史课程标准和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命题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材料新颖 难度适中 难度与知识覆盖面与前两年基本一致,保持了广东省高考试题的风格和特色,命题的质量较高,有利于中学教学,也有利于高校招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