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 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发布 2024-01-30 21:05:04 阅读 85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2页的测量活动和第5页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

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第12页)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原通用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1.主题图:(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做一做(第18页)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二)减法。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福建省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材料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a.b.cd.2 已知向量不共线,如果,那么 a 且与同向b 且与反向。c 且与同向d 且与反向。3 已知圆与直线及都相切,圆心在直线上,则圆。...

小学三年级教师随笔

看着毛毛虫蜕变成蝴蝶,在阳光下扇动着灵动的翅膀,让人觉得成长是件快乐的事,可是谁又能想象蝴蝶在黑夜里破茧时的挣扎与痛苦,可见成长也是件很辛苦的事。快乐与痛苦并存,惊喜与无奈同在,这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的真是写照。随着低年级学段学习的结束,孩子们跨进了三年级的课堂,他们渐渐告别了幼稚和莽撞,体验着成长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应用题

36 小明7 30离家,7 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37 一列火车本应11 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38 每瓶矿泉水2元,我们班要买20瓶,需要多少钱?39 每箱梨重40千克,叔叔一共运来了9箱梨,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梨?40 我校二年级共有251人,三年级比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