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发布 2024-01-31 03:35:09 阅读 261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课时:一课时。

课。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去野餐,相机****。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

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生:4。

二、新授。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请学生拿出圆纸片,折出1/2(2份)

板书:1/2写上(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

生:把一个分成2份。3、强调平均分成又表示什么呢?生:两瓶矿泉水每个人一瓶。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5、齐读1/2,读作二分之一,师写读作二分之一。

二、即时训练: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出示习题。请学生先说说每一幅图表示的数,强调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第1页/共3页。

2、完成第二题:再次强调平均分(看图说出哪个是1/4)

三、互动:1、把圆片折出1/2,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虚线。

2、再折出1/43、比较1/2和1/4,哪个大?

4、师:怎样折出1/8?生:对折对折再对折,请学生上前台演示。

5、板书:1/2﹥1/4﹥1/8。师: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是相同,是分子相同。3、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第2页/共3页。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3页/共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认识几分之一 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时 1课时。授课教师 王群。教学内容 p87 89例题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 或图形 的几分之一。教材先从二分之一入手,在拓展到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并逐渐加深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意义...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一 说教材 分数大小的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分数大小的比较 是在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与建构。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三种情况 一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二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 三是分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理念。分数 的教学属于数的概念教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应该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发生 发展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变书本间接经验为学生亲历的直接经验。其次,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第三是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概念学习扎实有效并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