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2-02 05:38:34 阅读 8005

《我是小小测量师》教学设计。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中心小学李博。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知识拓展:认识毫米,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器械:1米长的木尺、1厘米长的粉笔、直尺、硬币、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扮演的角色是“测量师”,通过这结果的学习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小小测量师”。

教师手拿一把1米长的木尺。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学生:木尺。

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它有多长呢?

学生:1米。

教师:同学们都是好眼力啊!尺子是以为测量师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你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它有多长呢?

教师出示一根1厘米长的粉笔。学生:是粉笔,有1厘米长。教师:很对,你们都是好眼力啊!(教师应直尺测量粉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新知(一)毫米的产生。

1.同学们,请看看你们的数学书,请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宽、高格式多少。(预设:如果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教师:同学们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

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3.

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教师:你们说的都对。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误差。教师:那么数学书的厚度到底事多少呢?(学生思考质疑)

教师:是啊,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呢?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教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毫米”用英文字母mm表示。

设计意图】对于毫米的产生意义,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体验到用已经学习的单位厘米不能比较精确的测量出书的厚度,从而体验到需要更小的单位,同时体验到标准比较物具有多样性。

二)认识毫米。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厘米刻度线之外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教师: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长是1毫米吗?(预设:

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2.如何找1毫米。(1)教师:

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展台放大看看。从0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指给同桌看看。(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1毫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结论: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3.

你们对1毫米的长度是怎么样感觉?(很小)

教师:是啊,1毫米的长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与学生尺上的1毫米进行比较,一样长吗?

5.认识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为了看起来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认识1毫米,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尺子中的哪一个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单位都是一样的,感悟到“标准”的意义。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为后面学习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技能打下基础。

7.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师: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请你数一数吧!

教师: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个1毫米吗?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1厘米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1厘米=10毫米(板书)

教师:那到这里是几毫米?(生汇报)(8毫米)

追问: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预设:

看1厘米刻度线;看5毫米刻度线)教师:到这里呢?(预设:

1厘米1毫米;11毫米)怎么有两种答案?(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1.表示1毫米。

教师:我们认识了毫米,也认识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生活动)

教师:看来大家直接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点难度。其实啊,我们身边就有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

我们来看看校牌。找一找,**的长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

(生活动)

2.学具中找大约有1毫米长度的物品。(学具:银行卡、1角、5角、1元等)3.1分硬币和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装箱的规格)。体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还有更小的长度单位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对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学生举例毫米作单位的例子时,出示用毫米作单位的具体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到毫米虽然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三、巩固提升1.做一做1

教师: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生练习)

追问:你是怎么读数的?(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看5毫米的刻度线)2.量一量。

你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了吗?

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吗(用毫米做单位)3.练习五第1题。

通过判断、测量,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有一定的感知。4.练习五第2题。

教师:几条线段围起来就形成美丽的图案。翻开书本第24页,这里有,三个图形,请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测量它每条边长度,结果请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哪些地方比较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5.测量书本厚度。教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学生尺,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测一下多少张纸是1毫米,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层次性,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应用,进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应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测量的技能。

四、总结梳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将怎么自我介绍呢?

2.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通过“假如你是毫米”,引领学生来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我是小小测量师毫米的认识。

估量毫米mm

长1厘米=10毫米宽1cm=10mm

厚1厘米1毫米=11毫米。

教学反思:优势: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1、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紧接着,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测,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讨论数学。如: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

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

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不足及补救措施: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要求,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实,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本节课,虽然设计了估测环节,但是在课堂中没有操作过程,把测量与估算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

2.没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上台演示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时,没有告诉学生具体的测量方法,应该把数学书放平进行操作。

3.练习设计不科学,连线题学生根据数字就可以直接完成,没有达到考察的目的。难点过度幅度太大,学生不容易掌握。

4.课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缺乏教学艺术魅力,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课堂上注意细节。特别是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要符合实际情况。

3.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新郑市龙湖镇梅山完全小学张泽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 做一做及练习一第 题。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 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开学一星期了,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老师给你们发了新的什么呀?书 同时老师还布置了什么任务?包书 买书套的时候,你们怎么知道要买多大的书套刚好合适呢?问老板 老板也是因为知道书的规格,才给你合适的书套。如果老板告诉你,一个书套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怎么才能知道这本数学书是否合...

新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执教课题 认识毫米。教学内容 人教版 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p21 22例1及 做一做 习题。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度量。2.通过系列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1毫米 5毫米的表象,培...